不久前,文化+才剛推出「我們與醜的距離」,檢視過往公部門在設計美學上的良與不良案例,然而要讓公部門美學一夕之間轉變不是件容易的事,日前台中市政府推出一支災難性的交通宣導影片,影片中交通局長串場、帶頭在市府廣場上手足舞蹈,影片一推出「笑」果十足、宣導失焦。我們與醜的距離,確實不遠。
這支短片的出現,雖然不是文化+再度推出「我們與醜的距離 2」的原因,卻展現民眾對公部門美感的重視程度,已不再像過去一樣「視而不見」,反而在美學不斷提升的年代,民眾對公部門的美感要求,已跳脫過往只重視實用性、功能性,兼具美感且又實用的內容物,才是當代社會所需。
密集討論公部門美學,最大原因在於「美學對社會影響很重要」。尤其是檢視過往公部門設計,從最基本的海報到大型活動、空間規劃,往往展現的都是別具風格的「中華民國式美學」,最根本的問題在於,過往的公務預算編列永遠都缺乏設計費,每次活動前夕,只能靠沒有設計專業背景的承辦人員,在電腦圖庫裡瘋狂搜尋樣版模組,拼貼出符合需求的「公部門設計」。
作家魚夫就曾探討「中華民國式美學是如何摧毀一棟美麗的歐風建築」,他以台南郵便局為例,日治時期這是一座充滿日式風格的辰野式樣建築,外觀為紅磚灰白色飾帶的風格,卻在1973年拆除後,成為中華電信機房,變成外表密不通風的巨大水泥盒建築。
何以在日治時期的建築都兼具美感,然而在民國後的設計風格就成為「R.O.C式美學」?特別是從火車站就能看出差異,日治時期遺留下的新竹香山車站,以木頭打造的小站卻保留古早風味,對比現代化後的火車站,多數是以功能性、實用性大過於美學性。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早年鐵道工程勢必得重視車站、車輛的安全性,然而隨著時代轉變,強化美學不再只是「做得漂亮」而已,還能兼具實用性能。今年2月台鐵花了新台幣7900萬元整建「環島之星」觀光列車,列車才一亮相,便受到不少酸民「指教」,其中寶藍色座椅搭上螢光綠的頭墊,光是配色就有很大的問題,設計圈也罵聲連連,這讓台鐵局長張政源下定決心,邀集各領域設計師組成「台鐵美學設計諮詢審議小組」,要從台鐵內部開始改善「台鐵美學」。
事實上,好設計可以達到公部門與大眾溝通的效果,同樣是宣導交通影片,桃園市政府近期推出的交通安全及酒駕防制宣導片則獲得好評,片中以一對情侶相戀的各個階段,將生硬的交通安全政策,轉變為柔軟又有質感的小故事。而桃園市的政府刊物《桃園誌》也做得有聲有色,文青風格的刊物,出刊兩週年之際邀請設計師聶永真做設計,清新又簡約的排版,每月一出刊,擺放的通路點立即搶空。
桃園市政府的美學不止從外部做起,對內在桃園市新聞處的辦公空間,也因為整修時導入設計元素,不用制式的OA系統桌,把新聞處改造成開放式的辦公室,讓公務員的溝通不再隔一道牆。
若要加強公部門美學,最好的辦法是像台灣博物館,聘請2名設計專業人才,在內部審核並專職做博物館相關的設計輸出,如此才能確保對外美學呈現的一致性。雖然多數公務機關無法有這樣的人力編制,但機關首長若能重視設計美學,不僅提升形象,也能藉由設計品觸及到同溫層以外的民眾。
這幾年的林務局月曆就達到這樣的作用,以插畫方式繪出里山動物、全台植物,跳脫以往月曆放精美的風景照,以此讓同溫層以外的年輕人,更認識林務局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