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與惡之後 觀眾與台劇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走了5週功成身退,留給觀眾的是什麼?
2019/4/19
文:江佩凌/攝影:江佩凌

公視社會寫實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最近火紅,每個週末都要逼哭上百萬人,這部從無差別殺人事件議題切入的台劇,讓人從每個不完美的角色身上,多少能找到與自身相似的共鳴,觸動內心最軟弱那一塊,賺人熱淚、也引人省思。

去年4月底,「與惡」劇組和所有演員一早在敦化南路上舉行開鏡祈願儀式,香火瀰漫的煙霧在一排辦公大樓中灑上一層灰,伴隨著一旁車水馬龍的引擎聲,有種動輒得咎的緊迫感,媒體大陣仗採訪更堵住人行道的去路,全是為睽違15年才主演台劇的賈靜雯而來,好不熱鬧。

戲拍完一年,「與惡」在播出前就辦過多場口碑試映會,醞釀出不容小覷的討論聲量,到了3月21日的記者會,文化部官員、HBO高層和公視團隊都來了,加上主演陣容皆到場輪番發言,讓主持人黃子佼直言,有如得金鐘獎的感言現場,而當天播映的13分鐘未公開精彩片段,紮實震撼我內心,除了反思自己身處的媒體圈現象,每個角色的掙扎、害怕和矛盾,都是那麼真實,當下直起雞皮疙瘩、淚眼打轉,是採訪多場記者會經驗中難得會有的激動。

許多人對於用心拍好戲大力按讚、分享,直誇台灣還是有優質好看的作品,但觀眾與台劇的距離看似拉近,這份能量實際上能持續多遠、多長,是值得社會更多關注與鼓勵。

我是被週日晚上十點檔偶像劇豢養長大的孩子,隔日上課還會找同儕重溫前一晚的劇情,那些唯美、浪漫和愛裡掙扎,演的揪心,哭的傷心。曾幾何時,對於偶像劇不斷重複的窠臼套路漸漸膩了、倦了,甚至提不起勁看接檔戲,當年那些風靡萬千少女的男主角卡司,如今也到中國演古裝美男子去了,怎不令人感嘆。

從古早掀起一波波收視狂潮的瓊瑤劇至今,談情說愛、浪漫清新的偶像劇還是具備不可否認的話題性和存在必要,但隨著電視台製作成本降低、影視人才流失,加上近年來韓劇、陸劇滲入各年齡層,台灣觀眾和台劇的距離早就漸行漸遠,信心和話題已不復見。

不過以往總是自產自銷的台劇,自2017年由公視攜手HBO Asia國際合製的「通靈少女」開始,迎來國際平台資源挹注,成功開創台劇另類生態,也走入海外觀眾眼球,如今在影音串流巨擘Netflix(網飛)、 美國老牌大型傳媒FOX(福斯)和HBO都渴求好故事IP競爭下,紛紛找上在地影視人才和團隊合作,目前拍攝中和後期製作中的作品,就至少有7部新戲等著明、後年和台灣觀眾見面,令人期待。

直視「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戲是2016年公視邀金鐘編劇呂蒔媛開發的劇本,經歷4個月田野調查和7個月的創作完成,並由大慕影藝標案製作,以10集共新台幣4300萬成本打造,除了HBO Asia和本土的公視頻道放送,還有OTT平台「公視+」和引進各國電影的片商CATCHPLAY線上熱播,觀眾得以打破時間、空間界線暢快追劇,加上社群平台高度討論的推波助瀾,每週收視率和OTT觀看人數不斷創新高,颳起話題風潮。

從第一集開始,我的臉書就被各種「與惡觀後感」洗版,其中幾位圈外朋友寫下:「覺得比起一些幻想或是愛情題材的東西,這些貼近時事又讓人反思的題材真是有意義!」;「我喜歡這個議題,這種有劇情的才好看」;「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是認識自身與理解他人的路程,我們是否真正了解身邊那些重要的人,而他人是否也能真正理解完整的自己。或許我們與惡的距離,正是老天爺要考驗我們,促使我們成長的課題。」

從越在地、越國際的「通靈少女」後,陸續有探討教育議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紅到海外、高規格製作的「雙城故事」和「魂囚西門」登上Netflix,如今「我們與惡的距離」再度擦亮台灣影視實力的招牌,近期即將登上北美HBO平台,在國際關注與能量注入台灣影視生態後,台劇前景值得期待。

172.30.1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