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一位讀者留言說:我媽媽都看你的書,現在我都看你的漫畫。」創作出「我是馬克」的圖文創作者李含仁,一見面先輕輕淡淡說了這一段,無意卻貼切的為這個陪伴許多人成長、渡過滾滾網路洪流的長壽作品作了開場。
10年就足以在現實世界劃出一個世代鴻溝,在飛速的網路世界,更是物換星移、滄海桑田。
10年前,「我是馬克」從部落格發跡,一路走過MSN、Facebook、LINE、網路漫畫等不同平台,同期出道者,在茫茫網海均已迷航消失或式微沈沒,馬克卻始終屹立。目前,「我是馬克」在FB擁有84萬粉絲,部落格的造訪人次高達820多萬,每一天,至少都維持著近5千人的流量。
馬克今年滿10歲了,堪稱是台灣圖文創作角色的長壽人瑞,至今持續陪伴所有上班族靠腰、發牢騷,雖然角色設定仍是領人薪水的職場白領,但現實世界裡,一手催生出馬克的李含仁,早告別獨立創作的單兵作戰模式,目前身邊已有10人員工,有設計、文案、行銷,甚至還有動畫師。
李含仁身長近190公分,過去從事廣告創意,曾與幾位夥伴合資創業。初識他時,馬克剛誕生,他謙和有禮、有問必答,聊起創作的神情不時歡快發光,頎長身形下卻隱隱浮著一股過份急迫、所幸還不至於讓人不快的汲汲營營感。
直到兩年多前,他才在臉書自曝當年創業夥伴投資失利落跑、近2千萬債務壓在肩上的魯蛇經歷,緊接而來、前仆後繼的媒體專訪,也逐漸披露往事。原來,當年他身上的那份急迫感,終是有其原因的。
回頭聊起那位留言的讀者,馬克笑了,他開始推想,那孩子也許是國中生的年紀,孩子的母親應該也是上班族,所以才會看「我是馬克」。「有時候想,作品能讓兩代人喜歡,真的也滿欣慰。我其實沒想過會畫那麼久,那時就是興趣、想試試,一路就畫著,後來,當這件事真變成工作了,我才慢慢開始想:如果這就是一輩子要做的,要怎麼做?」
創作的本質雖然浪漫,但是行銷的背景訓練、做廣告的敏感體質,讓李含仁在浪漫中仍保持著觀察、聞嗅時下流行趨勢的習慣。
回頭看,部落格時代、MSN的表情符號年代,雖然捧紅了一票素人作者,有純文字的作家、也有像馬克這樣的圖文創作者,先後都出版相關著作。但臉書時代來臨後,這風潮就退了。
李含仁直言,因為大家懶了,「大家都忙,都累,卻又都需要一點慰藉或紓壓,所以在臉書上,一小段字、一張圖是最好呈現方式;但現在又不是了,大家更懶了,最好是Youtuber演出、直接講,人們放空著,聽聽笑笑就好。這些年下來,我看到的是:創作者如果不去感受社會、不去調整自己作品,很快就會消失。」
嘴上說著要調整、得改變,實際做起來實在不簡單。李含仁今年43歲了,長年單兵作戰模式、年紀與經驗的積累,改變更是讓人痛苦,但他苦笑,「什麼都不做,是等死,去做了,是找死。願意找,搞不好就找到活路。」
一開始,他跟著讀者的使用習慣走,不斷調整自己的創作模式,「從電腦到手機,從圖文並茂的部落格,到3秒鐘就會丟失眼球的臉書。」然後,他著手開拓馬克的可能,那狀態、那心情,有點像家長送孩子出門上學,一路看著孩子求學、升學、踏入社會。
6年前,李含仁開始找助手幫忙,但他萬分掙扎,「我等於是馬克他媽,所以放手給別人,就像是看別人養、看別人教馬克,我怎麼看都不滿啊。可是我也清楚,真得跨過這關,不然只有我一個人的能量在裡頭,馬克不會長久,得讓其他人的能量進來,馬克才能更多元、全面。」
3年前,「我是馬克」改編成舞台劇「五斗米靠腰」,選角後、開始排練時,他擔心著飾演馬克的演員會不會不夠像馬克,又怕詮釋馬克老闆的演員不是禿頭也不是胖子,「不像我畫的」;首演時,他整場坐立難安,因為他怕觀眾不笑、怕觀眾買票進場無法紓壓。
從結果來看,舞台劇大成功,在台灣加演不斷,還演進中國大陸市場,李含仁現在終於放心說:「舞台劇,是馬克變形的代表案例。」他說,舞台劇之後,才知道馬克變形的路可以走、應該走,形式可以有更多可能,「我知道,可以大膽一點了,因為大家喜歡的是那個靈魂,是馬克的角色個性與精神,因為每個人都是馬克。」
去年,馬克開始出現在Webtoon,以漫畫形式跟年輕觀眾接觸,今年初,他跟另外三位年輕一輩的圖文創作者在華山合辦了「做你的白日夢圖文特展」,展期一路到3月。然後,馬克也開始嘗試動畫化,只是初步服務的對象是商業、有預算的客戶。
對李含仁而言,這十年來的每一步都不是憑空僥倖。一手拉拔著馬克的成長,在創作的浪漫包裝下,每踏出一步,都是掙扎著、擔憂著,思考過、計算過的。
他是老派的,並且堅持老派。「我行銷廣告出身,很知道什麼東西的能量可以累積,譬如我寫專欄,那很花時間,要找資料、查史書,但實際上那樣的文章在臉書不會有大效果。」他說自己傻,但還是想傻傻做下去。
李含仁開始滔滔不絕,像傳道牧師一樣虔敬著自己的老派價值。「我知道那會被留下來,那有機會集結成冊、成紙本,以某個形式被保留、傳遞,那就會累積,就不會太速食,也許那不譁眾取寵,不會有一時的點閱或聲量,但絕對有必要存在,所以我會堅持,這會帶來什麼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創作的能量如果全拿去做最當下主流的東西,很快會被消耗、取代。」
江湖一點訣,馬克長壽的法門,似乎就在這裡。
訪談的尾聲,李含仁準備要迎接一場40人的展場導覽。這是他此生處女秀,他有一點小焦慮,開始碎念起那些他應該在平日就不斷提醒自己與團隊的心法。他說:創作不能一廂情願,要面對大眾;他說:所有人都是喜新厭舊的,要變招。人不會什麼都知道,要觀察,要偷看,捷運上、臉書上,都是。
他接著說起了一個小故事。在某一次與其他圖文創作者出席的場合,聽到主持人暖場介紹:「今天現場來了老中青三代的圖文創作者」,他很開心、很好奇,「老的是誰?」一定要好好認識。一站出去,「才驚覺,原來我不是『中』的那輩了,『老』的那位,原來是我。而且,好像也只有我這一輩的,才是以真面目示人,年輕人都習慣戴上角色面具。」
語畢,李含仁拎著訪談過程中一直提在手上的提袋,走入人群。他說話的語調昂揚了,嘴角上揚的笑容弧度又更大了一點。我們這才知道,袋子裡頭是他親筆簽名、導覽限定的小卡。他口中說的面對大眾,除了是創作的態度,原來還包含了這樣的貼心,馬克有這樣的媽,無怪乎得人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