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千年悲歡

發稿時間:2022/07/15
艾未未:千年悲歡
艾未未:千年悲歡
作者|艾未未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07/05

  從艾未未這本自傳中,我們會了解艾未未父親艾青是中國的大詩人,曾跟毛澤東有私交,也是智利詩人聶魯達的好友。

  艾未未曾遠赴紐約,結識藝術界人物,有杜象的藝術曾啟發了他、安迪沃荷帶給他的震撼、民主示威運動的驚奇,更有他與「垮掉派」大詩人艾倫•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往來的歷程。

  並且,本書後半部描繪中國近年的網路審查、監控的策略。當時,艾未未本人即為中國當局的眼中盯,本書對於保安暗中監視並祕密軟禁人民的過程,有身歷其境的描寫。

文章節錄

《艾未未:千年悲歡》

第一章  透明的夜

闊笑在天堤上煽起……
一群酒徒,離了
沉睡的村,向
沉睡的原野
譁然地走去……
夜,透明的
夜!
——摘自〈透明的夜〉,家父一九三二年寫於上海監獄中

  我出生於一九五七年,「新中國」成立的八年後。家父當時四十七歲。在我成長過程中,家父很少提起過去,因為一切都籠罩在主流政治敘事的濃霧中,追究任何事實都有引發糟糕到難以想像的後果的風險。為了滿足新秩序的需要,中國人民承受了凋敝的精神生活,也失去了根據事實說話的能力。

  過了半個世紀我才開始反省這一點。二○一一年四月三日,我即將飛離北京首都機場時,一群便衣警察找上我,接下來的八十一天我消失到一個黑洞裡。監禁期間我開始回想過去:我特別會想起我的父親,試著想像八十年前他在國民黨監獄裡的生活是什麼樣子。我發現我對他的苦難所知極少,而且從未對他的經歷主動表示興趣。在我成長的年代,意識型態的灌輸讓我們暴露在侵入性強光下,我們的記憶像陰影般消失。記憶是個負擔,最好處理掉;很快人們就不僅失去記得的意願,連記得的能力也沒了。當昨天、今天和明天融合成無法分辨的一團模糊,記憶除了有潛在危險,根本沒什麼意義。

  我的許多童年記憶支離破碎。在我小時候,世界對我是個分割畫面螢幕。一邊是美國帝國主義者穿西裝戴高帽,拿著手杖到處昂首闊步, 帶著一群走狗: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義大利人和日本人,還有國民黨反動派盤踞在台灣。另一邊是毛澤東和他周圍的向日葵——意思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民,尋求獨立和解放,遠離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代表光明與未來的是我們。在宣傳圖片中,越南領導人胡志明「爺爺」總是帶著英勇、戴竹笠的年輕士兵,他們的槍砲瞄準天上的美國戰鬥機。我們每天被灌輸他們戰勝美國強盜的英雄故事。兩邊之間存在著無可跨越的鴻溝。

  在那個資訊被剝奪的年代,個人選擇就像浮萍,無根又脆弱。少了個人興趣和情感的滋養,被榨乾的記憶破裂粉碎:「無產階級必須先解放全人類才能解放自己,」俗話是這麼說的。中國經歷那麼多動亂之後,真實的情感與個人記憶被輾成小碎片,輕易被鬥爭的言論和不斷的革命取代。

  幸好我父親是個作家。他用詩歌記錄了深藏在內心的情感,即使那些誠實和坦率的涓涓細流在政治洪水所向披靡的許多情境下都沒有自然的出口。如今,我只能撿起風暴後殘留散落的碎片設法拼湊出圖像,無論結果會是多麼不完整。

  我出生那年,毛澤東掀起一場政治風暴——反右運動,旨在清洗批評政府的「右派」知識分子。吞噬家父的漩渦也顛覆了我的人生,在我身上留下了留存至今的痕跡。家父是中國作家裡的「右派」領袖,他因此被放逐並被迫進行「勞動改造」,一九四九年新政權建立之後他享有的相對舒適生活戛然而止。起初他被流放到冰冷的東北邊疆,後來我們被轉移到新疆天山山脈之下的石河子鎮。我們如同在颱風中尋求庇護的小舟,住在那裡直到政治風向再度改變。

  然後到了一九六七年,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進入新階段,此時家父被視為資產階級文學與藝術的買辦,連同其他托洛斯基派、脫黨者、反黨分子,再度被列入意識型態箭靶的黑名單。當時我快滿十歲了,接下來的事件令我畢生難忘。


  那年五月,石河子的一名革命激進派領袖找上門來。他說家父的日子過得太舒適了,現在他們要送他去一個偏遠的民兵  生產單位去「改造」。
  父親毫無反應。
  「你指望我們給你辦送別宴會嗎?」對方冷笑說。
  之後不久,一輛「解放牌」卡車停在我們家門外。我們把幾件簡陋家具和一堆煤炭裝上車,再蓋上我們的鋪蓋——我們沒什麼其他東西可帶。父親坐上前座之後開始下起毛毛雨;我的繼兄高建(音譯)和我爬到卡車後艙蹲在帆布蓬底下。我們的目的地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當地人稱之為「小西伯利亞」。

  家母沒有跟我們走,而是決定帶著我弟弟艾丹回北京去。流放十年之後,她不年輕了,她無法承受可能活在更惡劣的狀況下。石河子是她願意去的最遠極限了。這個家沒有辦法再繼續相守在一起。我沒有求母親跟我們走,也沒有求她留下我弟弟。我保持沉默,沒有道別也沒問她會不會回來。我不記得車子開走時他們過了多久才從視野中消失。在我看來,留下和離開沒兩樣:反正都由不得我們決定。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