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列為淡水八景之一的「屯山積雪」,有「大肚美人山」別名的基隆山,曾是平埔「龜崙族」傳統領地的大棟山;消逝在泛黃記憶中的「幸福碧潭樂園」,憲兵學員茁壯過程,必定攀登的步道「硬漢嶺」。我們放眼能看見的每座山、每條步道,都有著屬於它的精彩故事。卻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出大眾的眼中。讓熱愛山林的科技人,藉由這本書帶您一步一腳印,挖掘背後的歷史。
文章節錄
《一山一故事》
1.1 臺中竹坑南寮步道:大肚山傳奇
隨著斯卡羅創下收視佳績,很多人也逐漸知悉這統治瑯嶠18社的排灣族王國,還有大股頭──卓杞篤的丰采,不過很多人不知道,四百年前臺灣中部有個「大肚王國」,曾經最多統治27個部落長達一個世紀,國勢之強盛還超過斯卡羅王國,這一節我就來講講這個中部的傳奇故事。
臺中市龍井早期是平埔族人的領地,後來漢人也渡海來臺在此開墾,龍井和大肚臺地間有一條牛車古道,此古道近年經過整建,被命名為「竹坑南寮登山步道」,沿路山景秀麗視野廣袤,吸引許多遊客來此登山健行。
龍井的地名由來,來自一口稱為「龍目井」的井水,它位於臺中市龍井區龍泉里,1832年《彰化縣志》就有記載,「其泉湧起數尺,如噴玉花,山下田百數畝,皆資此泉灌溉。色清味甘,里人多汲焉。」可見這個井水是地方居民的重要水源,日本時代時改稱為「龍井」,目前此井水還存在,但由於水源日漸枯竭,已經無法像以前一樣大量噴出。
龍目井是早期相當重要的水資源,附近的居民都依靠這口井生活,甚至有飲用泉水可以醫治疾病的傳說。
陳姓是龍井的大姓,其先祖稱號為「陳五常」派,派下共有五個兒子,其中長子遷至竹坑墾殖,並逐漸發展成為當地的大地主,最多曾擁有土地一百多甲,並在清朝乾隆年間興建這座──陳德合古厝。還居住在陳德合古厝的72歲陳老先生,很熱情地邀請我進入古厝,並且和我閒話家常起來,他從小一直在古厝裡居住,成家後其他兄弟都已經搬出去,只有排行第六的他還守在這裡,他還清楚地記得,小時後竹坑非常富庶,現在卻越來越像個窮鄉僻壤,讓不願離開家鄉的他不勝唏噓。
古厝附近有一條牛車路,可以爬到大肚山的南寮,兩地要靠這條路線運輸農產品,當時南寮非常落後,因為極度缺乏水源,只能種植地瓜和花生,而富庶的竹坑因有大肚溪水灌溉,地價為南寮的10倍以上,但近年來臺中港路的發展快速,南寮反倒比竹坑進步得多,陳老先生感慨古厝和家族已經逐漸凋零。陳老先生雖然很鄉土純樸,但頗也是性情中人,樂於和我分享陳家的故事,與其說他的哥哥都有好的發展而搬離,不如說他不捨得家鄉的老宅傾頹,而願意留下來顧著古厝。
離開陳家後,我決定去探訪這條過去的牛車路,發現步道經過整建後路況相當完善,山景秀麗視野廣袤,植栽和花草也非常豐富。沿步道爬上大肚臺地的最高處就是「南寮」,漢人最先開發南寮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746年,來自福建的林家三兄弟原在湖崙仔(龍井田中村)定居,但由於該處的土地鹽份偏高,影響農作物收成,於是林家兄弟搬遷至大肚山上,從此就在現今的南寮扎根立業。
在大肚山麓谷地的中段有一口湧泉井,這口井水歷史已經非常久遠,早在漢人還沒來之前,平埔族人已經做為狩獵休憩的飲用水,而林家三兄弟遷移至大肚山區之後,也開始取用這口自然湧泉的古井,古道整建後,在井邊有增設手壓式幫浦可以取水。
很多人不知道,早在漢人還沒來大肚山之前,大肚臺地的主人是平埔族人,而且是一個很強盛的王國,稱為「大肚王國」,至少在1638年時,荷蘭人已經紀錄這個王國的存在,並稱之為「米達赫王國」(Koninkrijk Middag),當時它的統治範圍北從桃園南至鹿港,最強盛時曾統治27個部落,據荷蘭人記載其國王名叫──阿拉米。
十七世紀初荷蘭的勢力僅在南臺灣,一開始還不知道大肚王國的存在,到了1642年荷蘭人在北部趕走了西班牙,取得北臺灣的控制權後,才動了想要征服中部大肚王國的念頭,以達成統一整個臺灣的目的,所以在1644年進攻大肚王國,不過卻被王國擊敗。
翌年荷蘭人再度大舉進攻大肚王國,畢竟荷蘭的槍砲還是遠較原住民火力強大,阿拉米國王為了避免族人傷亡,只好接受荷蘭的招撫,並同意參加荷蘭在臺南舉辦的「臺灣盟友會議」,不過那時國王還是全力捍衛族人的權利,使王國仍保持獨立自治的狀態。但好景不常,1661年鄭成功渡海來臺,擊敗了荷蘭人之後,鄭成功下令在各地建立屯墾區,自然與中部的大肚王國起了衝突,當時的王國頭目叫做阿德狗讓,鄭軍將領楊祖率五百人攻打大肚王國,被驍勇善戰的平埔族人打敗,全軍覆沒甚至無一人生還。
鄭成功受挫於大肚王國,故統治範圍最北僅達員林一帶,無法再向北邊擴張,一直到鄭成功死後,1670年其繼位的長子鄭經才又親征大肚王國,雙方都傷亡慘重而互有輸贏,但王國的沙轆社被將領劉國軒率軍滅族,史稱「沙轆社之役」,另外,在龍井的水裡社則全社逃往埔里水里。
清朝統治時期的1731年時又發生「大甲西社事件」,起因是勞役過多引起大甲西社人的反抗,官員竟然殺害五名受雇於官府的平埔族人,向朝廷邀功平亂的成果,導致引發更大的叛亂規模,前後歷經一年,直到清廷從大陸調兵來臺超過六千人,始平定該事件,經此打擊平埔族已經大為式微,曾經稱霸臺灣中部超過百年的大肚王國終於亡國。
我站在高崗上望向美麗的清水平原,這一片土地就是400年前大肚王國的最繁華的領地,當年的王國子民們農耕獵鹿,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可是外來的族群不斷地入侵下,雖然他們勇敢地為家鄉而戰,也曾經成功抵禦敵人而保衛家園,但是不堪外族的蠶食鯨吞,最後終於放棄這片江山,逃往更偏遠的山區。
昔日滿山的梅花鹿已經沒有蹤跡,強盛的王國也已經灰飛湮滅,大肚王國形式上或許消失了,但族人遷移到各地,延續著他們的生活方式,更多族人則和臺灣人通婚,王國的血液也流進下一代的臺灣人裡,雖然不再有過去的光榮,但是王國的後代們,還是會繼續驕傲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