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

發稿時間:2024/07/12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
作者|塔莉.沙羅特(Tali Sharot)、凱斯.桑思坦(Cass R. Sunstein)
譯者|莊安祺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4/07/11

《推力》共同作者凱斯.桑思坦教授,與MIT認知神經科學教授、曾出版《正面思考的假象》的塔莉.沙羅特,聯手寫了一本探討「習慣化」的新書。

兩人從心理學、神經學、哲學、經濟學的角度,探討人類儘管是精明的生物,還是會被「習慣化」左右人生。當我們不只習慣好的事物,也習慣壞的事物時,會發生什麼後果,以及如何去習慣化。此書透過好幾個精彩的例子與研究幫我們了解「去習慣化」是開創新局的必要關鍵。

這本書可以幫我們:

1.婚姻、愛情變幸福。

2.揭穿謊言的同時,又避免謊言深植人心且取代真相。

3.協助個人、群體、社會走出新局的方法,使我們避開更大的風險。

內容節錄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

婚姻專家告訴你:親密關係如何維持新鮮感?

▍由絢麗回歸平凡

  在《北非諜影》(Casablanca)中,男女主角瑞克和伊莎在巴黎曾有一段纏綿悱惻的戀情。到了分別的時候,瑞克轉向伊莎說:「我們永遠都會擁有巴黎。」我們確信,巴黎(和卡薩布蘭加)將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腦海中,至死方休。但如果沒有發生二次大戰,瑞克和伊莎不需要分離?如果相反地,他們結了婚,成了家,生了幾個孩子,還有幾個孫子?如果鐵達尼號沒有沉沒,蘿絲和傑克在紐約一起下了這艘遊輪,會有什麼樣的發展?

  王爾德對這種事有明確的看法:「戀愛非常浪漫,但明確的求婚卻毫無浪漫可言……興奮感全都蕩然無存。浪漫的本質就在於不確定性。」

  不久前,凱斯在紐約市參加一場婚禮。婚宴桌上的話題自然轉向了愛情和婚姻。巧的是,坐在凱斯正對面的是這個主題的專家─著名的婚姻治療師埃絲特.沛瑞爾(Esther Perel)。她對此事也有一些看法,而且這些看法與王爾德的差別不大。

  沛瑞爾治療過許多已婚伴侶。她觀察到,如果長久下來,丈夫與妻子,或者妻子與妻子,或者丈夫與丈夫之間的親密和慰藉不斷增加,通常愛就會持續下去,但興奮,包括性興奮,卻會減少。

  沛瑞爾說:「如果親密關係透過重複和熟悉而增長,那麼性慾就會因重複而麻痺。」弔詭之處就在這裡:更親密的關係往往伴隨著性慾的減少,是比較暗淡的光彩。

  在沛瑞爾看來,性的興奮「在神祕、新鮮和意想不到的事物中蓬勃發展」(正如王爾德所說的,「不確定性」),因為「欲望需要持續的捉摸不定。它對於自己已經位於何處並不在乎,而是熱衷於它還能往哪裡去」。夫妻忘記的就是「火焰需要空氣才能燃燒」。

  新鮮和變化是欲望的核心,但這與人們珍惜和需要的安全感並不一致。沛瑞爾說:「當親密關係失去了神祕感,排除了任何發現的可能性,它就變得殘酷了。當沒有什麼可以隱藏的時候,也就沒有什麼可以尋找的了。」習慣和慣例是澆熄欲望的反春藥。正如她所說的:「欲望與習慣、重複互相衝突。」

  在你認為你的伴侶已經固定不變,一如預期之時,熱情就會減少,甚至消失。但這種可預測的感受只是一種幻覺。我們可以保證,即使你和伴侶已經相處幾十年了,他依舊擁有你會感到驚訝的祕密、經歷和觀點。(我們希望這些事物都不至於可怕,儘管有些可能會教人不快。)你以為自己徹底了解你所愛的人,但其實這個想法大錯特錯,無論對方是你的伴侶、最好的朋友、子女或父母。知道自己只看到伴侶真實面目的一部分,可以讓你保持興奮。

  回想一下你特別受到伴侶吸引的時刻。你的伴侶在做什麼?當時你們在哪裡?沛瑞爾要求人們描述他們最受伴侶吸引的事件時,他們提到了兩種一般情況。第一種是,當他們對伴侶感到不熟悉和不了解時,例如當他們隔著一段距離看到他們的伴侶,或者當他們看到伴侶與陌生人深入交談。第二種他們特別受到伴侶吸引的情況是,在他們分開後又再度團聚時。經過多年在診所聆聽伴侶們的心聲,沛瑞爾得出了結論:為了避免不平凡變成平凡,需要減少在一起,增加分離的時間。

  沛瑞爾的結論有它的科學根據。一項兩百三十七人參與的研究顯示,當人們與伴侶分開的時間較長時,他們對伴侶產生的性趣就更大。每一對伴侶最佳的分離時間可能各有不同─或許每次分離一週、一個週末,或只是一個晚上。這是一種微妙的平衡。人們需要共處的美好時光和共同的經驗來維持關係,但一點點獨立可能正是醫師開的藥方。

  如果某件事保持穩定不變,我們往往會假設(或許是無意識地)它會一直存在。因此我們會把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在我們待辦清單上的下一件事情上。但如果我們能讓持續的事物變得不那麼穩定,我們的注意力自然會回到它身上,如果它的核心依舊良好,就可能會重新煥發光彩。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