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摩艾石像的故鄉 復活節島自然風光一流
復活節島其實不只有摩艾,島上的自然風光也是一流。前往火口湖羅諾考途中,居高臨下俯瞰島南美景;抵達觀景台只看一眼,就瞬間愛上這山頂的靜謐湛藍。
文、攝影/田欣雲 (旅遊作家)
「復活節島?我知道啊!那裡就是『摩艾(Moai)』石像的故鄉嘛,我家面紙盒還是摩艾造型的呢!」朋友口中那種面紙盒我見過,外表是尊黑黑灰灰的摩艾,面紙可從鼻孔或嘟成圓圈的嘴巴抽出,滑稽俏皮。
不過真正的摩艾並不張嘴,它們眼窩深邃、高鼻梁、厚嘴唇、寬下巴,是復活節島上原住民用堅硬的玄武岩為工具,雕刻整塊凝灰岩、火山岩而成,一尊有好幾噸至幾十噸重。雕塑目的是為了紀念值得被懷念的祖先,所以通常將摩艾立於台座之上,或四周用火山石圍出界線,禁止閒雜人等接近觸摸。
荷蘭探險家雅各布.羅赫文(Jacob Roggeveen)在西元1722年復活節那天,首次登陸這座島嶼,因此將它命名為「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沿用至今;當地原住民則自稱小島為「拉帕努伊」(Rapa Nui)。據考證,他們的祖先來自玻里尼西亞,但何時從遠方駕船而來?專家們卻有不同看法,從西元300、400年就登島的,到西元700、800年的,甚至西元1200年島上才有人類活動的主張都有,莫衷一是,這也間接應證了這面積僅160多平方公里的島嶼,還有太多未解之謎。
就以摩艾石像為例吧,如此巨大又笨重的石像,是如何被送往島上各處的?有專家認為是砍木頭鋪地上,讓摩艾用滾木移動;有人嘗試拿繩子牽引,將立起的摩艾左搖右晃、緩步前進,何種說法為真?至今難有定論。而沒親眼見過摩艾的人,可能以為它們是用雕刻的石頭拼接而成,但若實際走訪島上的露天採石場「羅諾拉拉庫」(Rano Raraku),就可明白摩艾是怎麼誕生的。
復活節島上大部分的摩艾都產自羅諾拉拉庫,在這兒除了能見到山間錯落著大小不一的摩艾像,還有尊藏於山壁中的半成品摩艾,無意間透露了摩艾的製作過程。湊近瞧,只見石像的額頭、鼻子、嘴巴和半個身體都已雕出,見證摩艾是由整塊凝灰岩所雕,但不知為何沒有繼續雕鑿?
同行的導遊說,復活節島的摩艾信仰之後漸漸被鳥人崇拜取代,加上部落間相互爭戰,彼此推倒對方的摩艾,最終導致摩艾文化漸漸消失。19世紀中葉有傳教士登島,發現摩艾們都已傾倒,直到近代發展觀光後才一一復位,重現世人眼前。
提到導遊,就不得不說說復活節島在疫情之後的新觀光政策。復活節島距離南美本土約有3,700公里之遙,雖屬於智利國土,但出島、入島都有獨立的移民官審核。從首都聖地牙哥機場搭機至復活節島,航程約五個多小時。登機前,必須在網上填寫入島申請,提供包含個人資料及預訂住宿等資訊;參觀島上景點,另需購買國家公園門票,一張票可連續使用10天。
疫情之後的新規定是:進入景點參觀必須有當地導遊陪同,遊客是報團參加半日遊、一日遊也好,聘請私人導遊也罷,總之就是得與導遊同行,檢票口才會放行。如此一來,花費提高之外,也大大降低了行程安排的自由度,不過誰叫它是復活節島呢?別嫌東嫌西、嫌貴嫌麻煩,只要島上有摩艾的一天,想來的遊客絕對大有人在呢!
在島上待了幾天,我最愛的摩艾景點有三:一是欣賞日出的大熱門「阿胡同加里基」(AhuTongariki),15座摩艾巨像背對著大海排排站,氣勢無與倫比,也是攝影團最愛的教學取景地,園區四周還能近距離觀察仰臥倒地的摩艾,和原本放在摩艾頭上,象徵紅色羽毛頭飾的「普卡奧」(Pukao);第二是摩艾隨山勢四處自由放置、不那麼拘謹的羅諾拉拉庫,這兒還有尊跪坐姿態的可愛摩艾,十分罕見。
其三是位於島南海邊的「哈那特瓦胡」(Hana Te’e Vai Hu),裡頭展示傾倒摩艾、普卡奧與復活節島傳統民居,家宅門口立著貌似外星人臉孔的守護神Kava-Kava,院子裡用火山石砌成一圈圈Manavai抗風,在圍牆裡種植甘蔗、芋頭和取纖維製衣的植物Mahute,與澎湖人用???石做菜宅的智慧所見略同。
復活節島其實不只有摩艾,島上的自然風光也是一流,建議在行程安排時也納入考慮。像前往火口湖羅諾考(Rano Kau)途中,可居高臨下,順道俯瞰島南美景;抵達觀景台只看一眼,就瞬間愛上這山頂的靜謐湛藍。2由於大眾交通不便,出發復活節島前可以申請國際駕照,在島上開車、騎車四處探索,這些自然景點沒有設立檢票亭,當然也就不用請導遊陪同,需注意的只有島上路況,比如地面隨機出現的大洞、天坑,和馬路上悠閒攔路的牛隻、馬匹,謹慎通行。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