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台版鋼鐵人團隊 MIT火箭上太空

2016/6/17 09:37(8/23 15:3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創客風潮來了專題之二十(中央社記者蔡素蓉台北17日電)「老師常說,未來是年輕人的天下,想像一下,徹頭徹尾的『MIT』火箭上太空,帶著台灣品牌一起飛上天。我們真的相信台灣有能力發展太空產業,而且可以達到頂尖。」這群7、8年級生還以「台版鋼鐵人馬斯克」形容團隊。

「自製火箭最難的部分,就是系統整合,不同領域的人跨界整合,不僅僅只有技術問題,還要克服不同理解方式與不同邏輯的溝通和妥協。我們一旦成功了,就可以把不同產業領域的人都拉進來,讓火箭產業成為台灣產業的領頭羊。」造火箭的8年級生陳庭維這麼說。

一群台灣數所大學、不同科系的學生過去7、8年來,跟著一群瘋狂科學家,從無到有,研發、設計、製造火箭系統,親手做出一枚枚火箭,足跡踏遍全台灣各地,架設發射架,體驗無數次失敗後,成功發射火箭。

火箭大叔的太空夢

這支「MIT(Made in Taiwan)」團隊2012年在交通大學成立「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成員包括交大機械系教授吳宗信、陳宗麟、台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教授林信標、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教授何明字、屏東科技大學車輛工程學系教授胡惠文等人及他們所帶領的學生。

「火箭大叔」的太空夢早在美國讀博士班就已萌芽,回台後共同參與國家太空中心一項計畫,由於大家專業涵蓋火箭結構、火箭構型、航電、感測、通訊、回收、燃燒推進等系統,這次合作竟開啟至今長達8年的跨界合作自製台灣火箭大戲的序幕。

他們所做出長6.35公尺、直徑0.4公尺,重300公斤的「HTTP-3S」探空火箭2014年發射成功,這是台灣學術界至今做出的最大型混合型探空火箭。而且「ARRC研發自製的混合式火箭推進系統,目前在世界的領先群裡。」吳宗信這麼說。

就在締造世界紀錄的同時,研究經費卻也同時斷炊。寧願揹債的火箭大叔「打死不退」,要繼續熱血追夢,啟動群眾募資,目標是今年挑戰可飛行100公里、重達600公斤的大型兩節式探空火箭。

火箭大叔「絕對不放棄」的背後有著對台灣產業藍圖想像及未來極大的期許。

「看到火箭升空的那一刻,可以解放人類對科技的想像,而且火箭科技的研發,未來可以應用在汽車、通訊、無人機等產業,更重要是可以開展不同產業的想像。」林信標說。

吳宗信說,「發射火箭的下一步,想像一下,未來台灣發射低空衛星群的景象。台灣有能在微衛星領域發展自己的利基市場,而且應用面涵蓋環保、農業、國防各方面。」

火箭大叔一心一意要帶著台灣飛向太空,那麼,ARRC團隊的年輕學生呢?

大學或碩士班畢業,面對台積電等高科技產業的百萬年薪,會怎麼抉擇呢?還要繼續留在學校,當個苦哈哈的「火箭黑手」嗎?

耐得住孤獨

「碩士班畢業的時候,因為必須負擔家計,所以要不要繼續留在學校,當研究助理,對比外面的薪水後,說真的,那時候真的超級掙扎。」目前在屏東科大擔任研究助理,也是ARRC元老級學生成員的陳庭維說。

陳庭維說,「這7、8年來,ARRC團隊來來去去的學生很多,多半因為工作或家庭因素。」

「做火箭必須很耐得住孤獨,日以繼夜在實驗室埋頭苦幹」,來自單親家庭的陳庭維說,母親一開始也無法理解,還焦慮台灣沒有航太工作機會,直至火箭成功發射升空後,他把錄影畫面拿給母親看,媽媽才說,「原來真的有在做噢!原來真的會飛上天!」

靠著一股「應該拚更大規模的火箭,而且相信台灣絕對有能力做出世界一流的火箭」的信念,陳庭維選擇留在學校當研究助理,希望與ARRC團隊一起圓夢。

交大博士生魏世昕當年碩士班畢業後,也在極度掙扎後,放棄百萬年薪工作,選擇留在ARRC團隊。他說,「當個只負責維護設備的工程師,成長有限,留在團隊裡,可以一直學習,研發出世界最先進的新設備。」

ARRC團隊的信念就是「相信台灣絕對做得到」,不只火箭從由裡到外,就連發射架、測試基台等,幾乎清一色「MIT」。

陳庭維說,發射架是委託一家小型鐵工廠打造,團隊因經費不足,經常殺價,老闆不僅賠錢做,還參與組裝測試工作,親眼見證火箭發射那一刻的感動。測試基台則是一家小公司工程師一邊看youtube影片,一邊寫軟體,就這麼「從無到有」,自行開發出來。

除了發射自製火箭外,大叔與科技宅男下一步目標還想挑戰研製衛星,讓台灣未來能躋身成為全球有能力發射衛星的領先國家群裡,目前這個領先群有十多個國家。

因此,魏世昕說,「老師常常講『鋼鐵人馬斯克』與ARRC團隊很像,當初馬斯克創辦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也是很不受到許多政府預算支持的航太公司看好。」

馬斯克(Elon Musk)近年在美國被譽為「創新狂人」,他同時也經營特斯拉(Tesla)電動車,當年曾創辦PayPal。由於好萊塢賣座片「鋼鐵人」主角是以他為藍本而創作,他因而被冠上「鋼鐵人」的稱號。

2002年,馬斯克創辦SpaceX時,公司只有14名員工;2008年,SpaceX成為首家發射自家火箭進入太空的私人太空公司。2012年,開始嘗試回收已發射火箭。近年更獲得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訂單,最快2017年負責送幾名太空人往返國際太空站。

這些顛覆太空產業驚人創新都源於1971年出生的馬斯克從小的太空夢,他從一開始就尋找「充滿熱情、從小就喜歡製造東西的人」,組成SpaceX團隊。

他曾帶領一群20幾歲的工程師,4年間僅耗資3億美元就設計出天龍號太空船,是其他公司計畫造價的1/10至1/30,因為幾乎所有物件都在SpaceX廠房製造。年輕的工程師如今已被磨練到能夠在3天內製造出1台火箭引擎,還被要求精通軟體,挑戰跨學科任務。

無可否認,馬斯克想發展低成本商業火箭與衛星的夢想與ARRC團隊夢想很相近,而且SpaceX善用年輕工程師跨界挑戰以激發創新潛能,也與ARRC團隊大叔帶領年輕學生跨領域合作一模一樣。

「火箭系統的整合,是最困難的,一開始,我們各個學校分頭研製,最後,整個系統就是兜不起來。這很像台灣的產業,很多中小企業非常厲害,但大多單打獨鬥,很難抵擋美日韓企業『打群架』的攻勢。」陳庭維形容ARRC團隊初期跨界整合的難辛。

「一旦我們成功了,就可以把不同產業與領域的人拉進來,不只可以發展台灣自有品牌,擺脫代工窘境,還可以成為台灣產業的火車頭,還可證明台灣有能力達到頂尖。我們就是一個role model(好榜樣),證明可以用我們的方式,改變台灣。」魏世昕和陳庭維都有這種相同的看法。

這支當年被許多人視為「雜牌軍」、「小孩玩大車」的團隊,一次次體驗學習失敗,再從失敗中站起來,然後在火箭成功升空那一刻激動流淚,看著自己親手做、「MIT」的火箭噴射出白煙,飛向蔚藍天空。

火箭升空那一刻,最是激勵人心,去年爆紅的日劇「下町火箭」就曾呈現出最觸動人心的一幕。成功發射的背後更有引領未來產業創新的意涵,例如近年來很夯的燃料電池、3D列印、太陽能板等,其實都可追溯自美國1960年的阿波羅計畫。所以總統蔡英文也曾以「下町火箭」一劇來闡述產業創新的重要性。

第三波工業革命

「自己動手做」的maker(創客或自造者)運動,被譽為第三波工業革命,各國政府都想藉由這股能量,振興產業。其中,由火箭maker所引領的太空產業創新無疑地將最具前瞻性。

正如ARRC團隊這7、8年來自己動手做,做出許多獨步全球的設計,包括原創內裝電子線路高動態飛行導航電腦系統、原創碳纖維儲氣瓶纏繞技術、減壓系統,以及一整套火箭系統整合等創舉。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台版的「鋼鐵人團隊」由中年熱血追夢的台灣大叔與寧願放棄百萬年薪的新生代宅男們所組成,決定「5年內要進入太空」,要把厲害小公司「兜起來」,帶著台灣品牌一起飛上天,「而且相信台灣絕對做得到」。

台版鋼鐵人團隊勇於追夢,已悄悄引領台灣迎向太空經濟時代。1050617

※你可能還想看:
小公司玩大車 上海圖書館裡地鐵革命
百年木工藝結合雷射切割 甘丹的不簡單
看飛機的台灣大叔 兩岸航模教學圓夢
遙控潛艇創客夢 讓水下探測更普及
中國大陸文化創客 理工人勇敢做文藝夢
全民實驗室 江宏仁解放科學工具話語權
一個蔚藍地圖 陸民人人能做環保鬥士
土砲創客大三生 3D列印醫療公益夢
「創客風潮來了」完整專題看這裡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中國大陸文化創客 理工人勇敢做文藝夢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