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腸胃炎指胃、小腸或大腸的發炎,會導致病患嘔吐或腹瀉。
- 致病原
包括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沙波病毒及星狀病毒,最常見的是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及腺病毒。
- 好發群族
輪狀病毒、腺病毒、沙波病毒及星狀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的兒童,輪狀病毒更是引起嬰兒和5歲以下幼童腹瀉最常見的原因;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皆可能受到感染。
- 好發季節
諾羅病毒、輪狀病毒及星狀病毒在較冷的月份發生(如:11月至隔年3月),腺病毒則一整年內都會發生。
- 傳染途徑
主要是透過糞口途徑傳播,如:食用受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飲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等。
- 食物如何被病毒污染?
食物可經由帶有病毒性腸胃炎的食物準備者或處理者所污染。
貝類可能被污水污染,如果生食或食用未煮熟受污染的貝類(如牡蠣或蛤蜊等),會導致腹瀉。
飲用水如被污水污染,也會散播這些病毒。
- 易發生流行或群聚的地方
諾羅病毒的爆發流行好發於學校、醫院、軍營、收容及安養機構等人口密集機構,也常發生在餐廳、大型遊輪、宿舍和露營地等地方。
- 預防方式
使用肥皂或洗手乳勤洗手,尤其飯前、便後及烹調食物前。
應避免生食生飲,與他人共食應使用公筷母匙。
消毒被污染物體的表面、清洗被污染的衣物及床單、小心處理病患的糞便及嘔吐物,並避免食用可能被污染的食物或飲水。
- 感染期間注意事項
應注意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
可透過少量多餐的方式食用清淡飲食,避免過油或高糖分的食物刺激腸道蠕動。
注意營養的攝取,以幫助腸胃道細胞的修復。
須特別注意個人衛生,經常且正確地洗手,並避免接觸傳染給親友。
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管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