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族群史解謎

發稿時間:2024/07/26
臺灣族群史解謎:揭開平埔、外省、客家、福佬的歷史謎團
臺灣族群史解謎:揭開平埔、外省、客家、福佬的歷史謎團
作者|葉高華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24/07/23

臺灣的族群分類是怎麼形成的?
臺灣社會中流傳許多關於族群的說法,然而想釐清這些說法的真相,卻不是簡單的事情。
據說「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漢人真的大多娶了平埔女性嗎?又為何平埔族群沒有原住民身分?是遭到剝奪?還是他們自己不想當「番」?
二戰以後究竟有多少外省籍軍民湧入臺灣?是一百萬人?還是兩百萬人?又為何外省人子女常獲得較高教育成就?真的是因為從小講「國語」嗎?
廣東人就是客家人嗎?過去他們與福佬人之間涇渭分明到什麼程度?
本書從制度沿革、人口統計、戶口檔案與調查資料中抽絲剝繭,一一破解關於平埔、外省、客家、福佬的歷史謎團。

內容節錄

《臺灣族群史解謎:揭開平埔、外省、客家、福佬的歷史謎團》

首次人口普查

  一九○五年,戶口制度發生重大變革,原因與當年舉辦的人口普查有關。時間回到一八九五年,國際統計學會(日文稱國際統計協會)建議各國於一九○○年共同舉辦人口普查,並邀請日本共襄盛舉。此邀約在日本引發迴響,特別是東京統計協會的19名會員共同向國會提出「明治三十三年(按:一九○○年)國勢調查施行請願」。響應的眾議員也聯手通過「國勢調查施行建議案」,交付內閣。從此,人口普查在日本稱為國勢調查。不過,推動國勢調查的進度並不順利,直到一九○二年才通過相關法律,已經錯過一九○○年與各國同步的理想。

  一九○二年十二月一日,內閣總理大臣桂太郎發布法律第49號,規定每十年舉行一次國勢調查,且一九○五年在帝國全版圖內舉行第一回國勢調查。為此,臺灣總督府請來統計專家水科七三郎,自一九○三年九月開始籌劃國勢調查方針。水科一八六三年生於仙臺;一八八六年畢業於東京共立統計學校;一九○三年八月來臺就任總督府技師。水科相當熱衷統計事務,抵臺不久便創立臺灣統計協會。

  經過水科的研究,總督兒玉源太郎於一九○四年三月二十二日拍版定案:臺灣的國勢調查以警察機關的戶口調查簿為根據。亦即,透過在地的保正與甲長協助,事先將國勢調查的事項記錄在戶口調查簿上。等到正式調查時,調查員只要核對戶口調查簿的記載是否屬實即可。為了確認這種調查方法的可行性,官方於八月十三日起在桃園街進行試驗。結果相當順利,三天內就完成全部調查工作。

  一九○四年十二月,總督府通令地方,為了準備翌年十月的國勢調查,預先在戶口調查簿追加記入下列事項:

(一)    副業(相對於本業)
(二)    不具者,即盲、啞、聾、白痴、癲癇
(三)    纏足者
(四)    解纏足者
(五)    出生地(僅內地人〔按:日本人〕)
(六)    來臺年月日(僅內地人)
(七)    住家情形(僅戶主)
 (1)持地持家〔按:自有土地與房屋〕
 (2)借地持家〔按:租地、自有房屋〕
 (3)借地借家〔按:租地、租屋〕
 (4)持地借家〔按:自有土地、租屋〕

  請留意,直到此時,總督府仍未考慮在國勢調查中區分祖籍或語言群體。

  隨後,因日俄戰爭(一九○四至一九○五)愈演愈烈,內閣總理大臣桂太郎於一九○五年二月十五日發布法律第13號,將原訂當年舉行的第一回國勢調查暫緩,另以敕令訂定舉行時間。臺灣受到日俄戰爭的影響較小,且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本人熱中於國勢調查,因此決定以「臨時臺灣戶口調查」的名義,於原訂時間自行舉辦國勢調查。使用這個名稱的考量是,臺灣人已經熟悉戶口調查,但從未聽聞國勢調查,稱呼前者可避免猜疑。

  六月八日,總督兒玉源太郎以府令第39號發布「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規則」,規定以十月一日零時為基準,調查22個事項,其中包含種族、常用語等去年十二月未要求調查的事項。為此,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通令地方,盡速在戶口調查簿追加記入下列事項:

(一)    種族
(二)    婚姻上的身分
(三)    本業之地位
(四)    副業之地位
(五)    常用語
(六)    常用以外之語
(七)    讀寫程度
(八)    不具原因〔按:身心障礙原因〕
(九)    國籍

  然而,參與實地調查的警察紛紛抱怨:戶口調查簿的格子太小,很難寫下那麼多調查事項。為此,警察本署長大島久滿次回覆地方:寫不下時就貼紙條,寫在紙條上。如圖1-3的範例,戶口調查簿貼了許多紙條,記錄調查事項。不過,貼紙條仍嫌麻煩,執行者似乎沒有完全接受這種做法。我在小琉球的戶政機關親眼目睹當年使用的舊簿。當地執行者事先刻好印章,在個人資料上方空白處蓋上「常福種福」等戳記,代表「常用語福建、種族福建」。

  由於調查事項已事先記錄在戶口調查簿上,正式調查時,平均每戶只需要花5分鐘核對資料。一九○五年十月一日(調查基準日)當天,全島調查進度就完成八成,隔天完成九成以上。首次人口普查大獲成功。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