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三角

發稿時間:2024/09/06
晶三角:矽時代地緣政治下,美台中全球半導體安全
晶三角:矽時代地緣政治下,美台中全球半導體安全
作者|戴雅門(Larry Diamond)、詹姆斯.埃利斯(James O. Ellis Jr.)、夏偉(Orville Schell)
譯者|謝樹寬
出版社|聯利媒體TVBS
出版日期|2024/09/06

晶片時代,面對半導體地緣政治的必修課!

半導體產業是技術創新的驅動力,對國家經濟繁榮和國家安全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興科技與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美國、台灣和中國組成了「晶三角」,而台灣在半導體製造領域的技術優勢,某種程度上打破了晶片競爭中各國互賴的平衡,也因此正式將全球化分工合作背後,國家利益隨著各國發展而必須重新分配的現實推上了檯面。

《晶三角》從不同構面剖析美、台與中之間複雜的三角習題,相比於過去視角多聚焦在地緣政治,這回也將半導體供應鏈的安全性納入探討,有助於強化對三角習題角力戰的全面認識,並掌握全球產業鏈板塊挪移的原因。

內容節錄

《晶三角:矽時代地緣政治下,美台中全球半導體安全》

第五章 透過半導體深化美台合作(摘錄)

文/祁凱立(Kharis Templeman)、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

從台北看晶三角

  如前面所討論的,台灣咸認美國對台灣先進半導體的依賴會使得美國更有可能防衛台灣。推動這種「矽盾」理論的人認為台灣的晶片產業可以有效嚇阻入侵,因為試圖以武力奪取台灣會對中國和全球的經濟造成災難性的損害。這種想法有一些現實上的基礎。全球先進晶片的生產,台灣占了百分之九十二,而中國使用的半導體有超過百分之九十若不是從外國進口,就是由外國廠商製造。在二○二一年第一季度,台灣出口到中國的商品有超過百分之五十是半導體(其中大部分是供組裝或再出口使用,這是牽涉中國就業和政治敏感性的關鍵領域)。基於這些理由,很多人主張美國應使用武力保護取得台灣半導體的管道,就和過去為保護原油取得而採取的做法一樣。事實上,台積電的張忠謀也曾形容台灣的晶片產業是「護國神山」,這個用詞在台灣廣為流行。這種思考框架可能暗示,美國透過產業回流來保障其供應鏈的行動,可能有出乎預期後果,傳遞了美國不關切台灣自身安全的訊號,因而減少對中國的嚇阻作用。

  另一方面,有人認為台灣半導體的領導地位無法產生嚇阻作用,反倒是增加中國侵台的可能性。中國的文獻充滿了關於半導體產業的戰略本質及其對國力和國家安全重要性的論述。台灣產業的關鍵性,加上中國缺乏複製它的能力,只會加深這座島嶼對中國的吸引力。如我們在第八章所詳述,中國投入了艱鉅的努力要打造國內晶片產業,預計從二○一四年到二○三○年要投資超過一千五百億美元於半導體。然而,其結果頂多只能說是成敗參半。儘管中國進口大量半導體製造設備,並在較不先進的晶片以及記憶體的生產上迅速取得了市場占比,但它尋求在半導體製造上自給自足的努力卻屢遭挫敗。過去三年來,至少有六個中國的大型半導體製造計畫──總計獲得超過二十三億美元政府資金──宣告失敗。在此同時,中國半導體產業仍依賴美國、台灣、南韓、日本和歐洲的供應商,而美國和夥伴的出口管制讓中國越來越難以取得關鍵的晶片生產設備和軟體。有鑑於這些懲罰性的出口管制,再加上中國失敗的晶片投資,有些分析師預測中國達成晶片自給自足的目標不大可能成功,這就讓台灣對於中國實現科技雄心變得益發要緊。

  不過還有一個認知很重要,那就是控制了台灣並不必然代表控制了台灣的半導體業。半導體設備需由具有高度技能的工程師運作,並且由半導體製造設備的客服工程師進行維修(多數半導體設備來自美國、日本和歐洲)。即使中國能夠繼續管理台灣的半導體工廠,如果沒有設備商的協助,它恐怕也不可能維修工廠的設備。半導體科技需要持續改良讓它的價值極大化,而要達成新一代半導體技術,需要有能力執行先進研發工作的高技能勞動力。台灣的高層研究工程師和半導體行政主管,有許多都是在美國留學和接受訓練,他們是否還會留在中國統治下的台灣,目前仍未可知。更重要的是,如第二章所述,半導體晶圓廠的成功,關鍵並不是光靠技術能力,還取決於客戶的信任。一個中國掌控下的台積電可能無法得到全球客戶與現在同等的信賴。中國以武力奪取台灣,在最好的情況下,會導致全球的(供應鏈)中斷,但想藉武力攻台直接推進中國半導體領導地位或是晶片的自主性,則大有疑問。

  半導體業在更廣泛的美中雙邊大國競爭中也顯得愈發重要。按照一名中國學者說法,華府之所以對於中國崛起以及同時間由半導體推動的新科技如5G和人工智慧的興起感到焦慮,原因就在於技術革命是權力更迭的關鍵因素。美國嘗試鞏固國內半導體正是基於這種考量。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位研究員徐奇淵甚至認為,中國可以借鏡美國,透過與其他國家建立關係來保障海外供應鏈的安全。事實上,徐奇淵特別指出他的研究發現「一國在某個產業鏈領域的全球競爭力、影響力,以及該國對這個產業鏈的完全自主可控、不依賴於對外國的進口,兩個方面難以同時兼得。」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