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原書名為Revolutionary Road,直譯是「革命之路」,書中男女主角就住在這條路上,暗喻他們的心境與掙扎。大部分台灣讀者對這位小說家恐怕不甚熟悉,會有興趣拿起這本小說,可能是因為李奧納多和凱特.溫絲蕾主演的同名電影的緣故。但本書在1961年出版時是美國文壇傳奇,受到許多知名作家極高的推崇,被譽為媲美《大亨小傳》;直到今天,儘管透過翻譯,無論初次或再次閱讀,仍會深深被故事打動。
故事敘述一對年輕的美國夫婦,過著看似理想,其實平庸、空洞的郊區生活,他們決定逃脫虛偽的社交圈,逃脫安定卻沒有希望的工作,到歐洲實現美夢。作者理查•葉慈展現紮實的寫實技巧,寫中產階級美國夢的破碎,提出對社會與價值觀的批判卻不落痕跡;細膩的筆法刻畫了現實生活的掙扎、愛情的失落,流露淡而纏繞不去的憂傷。
本書觸及資本主義中產階級的核心,在時代中引起共鳴,堪稱經典之作,值得再三咀嚼。
文章節錄
第二章
法蘭克林‧惠勒也在少數幾個與人潮逆返而行的人之中。他帶著歉意,同時也希望自己表現了尊嚴,緩慢地往舞台門滑步前進,口中不斷說著「借過……借過」,一邊對著幾張認識的臉孔點頭微笑。他一隻手放在口袋裡,一半為了掩飾,一半也是為了擦乾他在演出期間一直吸吮啃咬的手指關節。
再過幾天即將滿三十歲的他,五官端正、身材結實,一頭黑髮仔細梳剪過;他的外型好看但不顯眼,廣告攝影師可能會拿品質佳但不貴的商品(何必多花錢?)來比擬。儘管身材並不突出,他的面容卻特別生動:稍微改變表情,就似乎透露全然不同的個性。微笑的他,是個清楚知道一場業餘表演的失敗不須太過擔心的男人,善良又機智,清楚知道待會兒要說哪些話來安慰在後台的妻子;但是在笑容與笑容之間,就在他側著肩膀穿過人群時,你可以在他眼中看到不斷浮現的焦慮與迷惑,彷彿他才是需要安慰的那個人。
問題在於,一整個下午在城市裡,做著他所謂「你所能想像最無趣的工作」,他已經在心裡排演過一遍今晚的畫面:他衝回家,將孩子抱在空中轉圈圈,逗得孩子開心大笑;大口喝杯雞尾酒;一家人提早吃晚餐,用餐時他和妻子還聊個不停;他開車載妻子到高中校園,把手放在妻子因緊張而繃緊的大腿上安慰她,她的腿也因此溫暖了起來(「法蘭克,我才沒有那麼緊張!」);他驕傲地坐在台下,看得出神,在幕落下時站起來跟著其他人一起熱烈鼓掌;他不顧衣服頭髮凌亂,興奮地在情緒高昂的後台人潮間推擠,去跟她索求第一個喜極而泣的吻(「真的很棒嗎,親愛的?真的很棒嗎?」);在回家之前,他們會跟坎貝爾夫婦一起去喝一杯慶祝。在夏普及米莉的讚美聲中,他們興奮地談論整件事,兩人的手在桌底下握著。在這些計畫裡,他都沒有想到現實的沉重與震撼;沒有一點跡象警告他,朝他席捲而來的,可能是一個女孩搖擺著、發亮著的影像,這是他久違的畫面。這個女孩的每個眼神和動作,都能讓他的內心充滿渴望(「你不願意讓我愛你嗎?」)。
然後,他會眼睜睜看著她瓦解,變成一個粗魯而受苦的女人,他這輩子每天都在否認有這種女人的存在,但就跟他瞭解自己一樣,他既深刻又痛苦地瞭解,這個憔悴又壓抑的女人,發紅的眼中閃著責備的光芒,謝幕時虛假的微笑就跟他發痛的雙腳、潮濕的內衣和腐敗的氣味一樣家常而醜陋。
他在後台門口停步,把手從口袋裡抽出來,審視被自己咬得發腫發紅的手,有點期待它會變成一攤血和軟骨。接著,他拉拉外套,穿過大門,踏上階梯,進入一個滿是灰塵的房間,在光禿禿的燈泡照耀下,充滿刺眼的光芒和深黑的陰影。桂冠劇團的團員臉上還畫著濃厚的戲妝,站著跟顯得灰黃的訪客說話,三兩成群,彼此相距甚遠,氣氛緊張。她不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