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全集

發稿時間:2024/11/22
貝聿銘全集【暢銷紀念版】
貝聿銘全集【暢銷紀念版】
作者|菲力浦.裘蒂狄歐(Philip Jodidio)、珍妮.史壯(Janet Adams Strong)
譯者|李佳潔、鄭小東
出版社|積木文化
出版日期|2024/11/16

貝聿銘(I.M.Pei),國際知名的華裔建築師,1983年的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最後的現代主義大師」,享壽102歲。在超過60年的建築生涯中,他創作了眾多轟動一時的經典作品,諸如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藝廊東廂、巴黎的羅浮宮擴建等。本書回顧了他60年的藝術旅程,精選50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詳盡描繪了每一座建築從構思到實現的過程,展現了貝聿銘輝煌的建築生涯。

內容節錄

《貝聿銘全集》

MIHO MUSEUM
美秀美術館
日本,滋賀縣,信樂町,神田美苑
1991–1997

  與其說貝聿銘在這個專案裡多少加入了宗教性,不如說貝氏在客戶圈定的範圍內選擇了這塊場址,根據客戶的構想創造了一個綜合體,更確切地說是清楚地分離出歷史和哲學的分支與精髓,最後通過一個完全現代的造型來表達它們。貝氏在過去和現在、客戶的意願和選址的實際情況之間建立了深刻的聯繫。正是這樣讓他的建築既具現代感,又不流於現代派的風格。

  當絕大多數同行都跳不出現代派的框架時,貝聿銘在1989年後逐漸出現風格上的轉變。正如他自己所說,自這一時期起,他開始對那些自己不瞭解的文化和文明進行研究。在他的「退休後」專案中,通過對這些專案所在地的研究,貝聿銘開始探索能夠反映選定位址和文化靈魂的設計方案。在日本,貝氏很清楚大和民族的歷史自豪感,但也深知這些都源於他的故土─中國。這樣的背景,才最能夠解釋他建築設計的本意和〈桃花源記〉的重要性,這個故事不僅僅是對設計的一個小啟發,更多的是反映背後的文化根基。故事中的漁人所見「若有光」,在現實中則化作神田美苑鐘樓上揚的曲線,亦或美秀美術館入口處石板上散落的片片陽光。

  小山美秀子和弘子母女二人的收藏品都十分精彩,都反映著絲綢之路上的文明和風俗傳統。很多珍貴的展品,比如埃及第十九王朝早期的鷹頭神像銀色荷魯斯就散發出一種氣場,連普通遊客也能清晰感受到。貝聿銘在神田美苑做的鐘樓實際上是美秀美術館的起源。他選擇用日本古典樂器三味線的撥子做鐘樓的造型,顯示它和日本歷史以及結構功能的緊密聯繫。但要想真正感受這樣設計的效果,就必須參考周邊的環境。通往鐘樓的是一條曲曲折折的京都鵝卵石鋪成的「聖路」。這樣一來,遊人也必須走上一段才能看到鐘樓全貌。

《貝聿銘全集【暢銷紀念版】》p264-265.(積木文化提供)
《貝聿銘全集【暢銷紀念版】》p264-265.(積木文化提供)
《貝聿銘全集【暢銷紀念版】》p266-267.(積木文化提供)
《貝聿銘全集【暢銷紀念版】》p266-267.(積木文化提供)
《貝聿銘全集【暢銷紀念版】》p274-275.(積木文化提供)
《貝聿銘全集【暢銷紀念版】》p274-275.(積木文化提供)
《貝聿銘全集【暢銷紀念版】》p276-277.(積木文化提供)
《貝聿銘全集【暢銷紀念版】》p276-277.(積木文化提供)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