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語錄隨處可見 中國日常生活的政治味
推薦閱讀
在上海的「1925書局」,這家有近百年歷史、前身是商務印書館虹口分店的書店裡,樓梯旁素白的牆面上用投影方式打出一段話:「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 讓人得到智慧啟發 讓人滋養浩然之氣——習近平」。
在不遠處的另一家「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作為紀念作家魯迅和日本友人內山完造情誼的歷史建築,一入大門的書架上仍要透過習近平來說:「魯迅就對人民充滿了熱愛,表露他這一心跡最有名的詩句就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暫且抽離歷史,來到由中國科技部批准設立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展覽空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習近平在2020年有關於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話。
不管是生產C919大飛機的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還是某個區縣的黨建中心,都可以看到當地官員把習近平歷來參訪的紀錄、勉勵過的話語製成看板展示,這幾乎已經成為國家重要建設單位或黨務機關的「標配」,而引用的資料時間可上溯至習近平還是地方官的時候。
一旦成為國家最高領導人,不管是多少年前寫過的文章、受訪過的影音紀錄,都可以重現世人眼前,作為是如何英明的佐證;相反的,一旦因政治或犯罪問題下台,曾有的紀錄也會被抹去。
最新的例子是甫被免職的前中國外長秦剛,中國外交部官網上一度找不到其紀錄;遠一點的例子,前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因貪腐落馬後幾年,南京市檔案局仍發函要南京出版社銷毀一批書籍,只因那是楊衛澤作的序。
在官方批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當下,很難不看出這個國家處處都有可疑的形式主義影子。雖說「忠誠」不易驗證,這些相對簡單的表態如果都不做豈不更說不過去?於是,越說「無我」,越多「有你」的痕跡。而大家都表態的結果,其實政權也未必就更安全,因為這類表忠的成本很低。
解嚴前的台灣曾被這樣調侃:中小學生的作文如果想拿好分數,結尾一定要是「反共復國」或「解救大陸同胞」。看當今中國的報章,有似曾相識之感。部會或機構首長署名發表的文章,開頭都有相似的結構,幾乎都是「習近平說」或是「發揚中共20大精神」,更不要提凡是官方發布的文件,無論領域差別天南地北,都有「長得很像」的開頭。
有外媒打算跨省採訪,由於涉及較為敏感的區域,於是向目的地省級政府出具函文,內容簡要說明此行目的、節目攝製重點等,盼在當地出行時能給予便利。
申請者與中央社記者分享,省級政府單位見過世面也比較明理,如果今天是發函給小縣城政府,整篇文章必定要加頭加尾,引用習近平說過的話、跟中共20大精神做個連結之類的,才比較有可能過關。
簡單來說,不少人是以「配合演出」的心態面對這些「形式」,對體制內的人來說,這甚至已經「內化」成做事的一部分了。不是沒人覺得不對勁,但因為時間、精力都還算配合得起,那就繼續配合吧。
在這個處處可見標語和政治化語言的國家,再多一些領導人的金句也不奇怪。透過這些,不在場的領導人隨時提醒著每個人他的存在。(編輯:唐佩君)112073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