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中長大盼安全溫飽 敘利亞兒童心願:想做土耳其人
(中央社記者何宏儒阿薩茲特稿)土耳其2016年展開近百年來首場對敘利亞的軍事行動後,對掌控區進行有效治理。原本在「戰爭泡泡」中成長的當地敘利亞兒童,現在努力學習,「做土耳其人」成為人生願望。
3月中旬某週四近午,敘北阿勒坡省(Aleppo)北部土耳其邊境拉伊鎮(al-Rai)一處大院落的廠房裡,空氣中飄散著濃郁焦香,大型機器運轉聲不絕於耳。工作人員忙著和麵粉、揉麵糰,再用機器進行壓製,一片片成形的麵糰落上輸送帶後經過高溫烘烤,不一會兒,數量可觀的敘利亞麵包就熱騰騰、香噴噴地不斷出爐。
阿拉伯語al-Rai是「牧羊人」之意,相同字義的土耳其語為Cobanbey。這處敘利亞邊境已用雙語書寫的路標上,可以看到阿文的al-Rai和土文的喬班貝鎮(Cobanbey)。
大院落是土耳其災害與應變管理署(AFAD)位在敘利亞境內的物流中心。AFAD是土耳其負責國際人道援助的官方機構,要送到附近敘利亞解放區的人道物資都先進入這處物流中心,再進行配送。
巴基斯坦慈善機構在大院落一隅設置麵包廠,每天大量生產圓滾滾的敘利亞麵包。只見包裝工人忙不迭把輸送帶落下的溫熱麵包套入袋中,準備讓廠房外的貨車「現烤急送」到生活在幼發拉底河之盾解放區(Euphrates Shield area)的民眾手中。土耳其官員表示,解放區日益食指浩繁,目前光是麵粉一天就得用掉250噸。
土耳其武裝部隊和安卡拉支持的敘利亞反對勢力2016年8月發動「幼發拉底河之盾行動」(Operation Euphrates Shield)。這場近百年來土耳其首度跨境出兵敘利亞的任務將武裝聖戰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和敘利亞庫德族戰士逐出邊境,安卡拉有效掌控賈拉布洛斯(Jarabulus)、拉伊鎮等逾2000平方公里地區。
物流中心負責人歐爾艮(Ugur Olgun)告訴中央社記者:「有34個人在麵包廠裡作業,包括兩名領班和32 名職員。我們日產12萬個麵包,分送營地上所有難民。基於人道援助,這些麵包對他們免費提供。」歐爾艮是邊界另一側土耳其南部卡利斯省(Kilis)的AFAD分部主任,解放區內的人道工作由他統籌執行。
3月中旬的敘、土邊境天氣爽朗,已經擺脫冷冽寒冬,天空飄著朵朵白雲。距離物流中心車行不遠處的工地上,工人正在豔陽下攪拌混凝土,要搭蓋空心磚外牆的廠房。一旁擺放成堆沙、石和鋼筋、空心磚等建材。另一群工人在已經蓋到3樓的廠房頂樓搭起鷹架,準備繼續把屋頂給蓋起來。
「在土耳其和敍利亞反對勢力地面部隊支援下,這地區終得以脫離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毒手。」喬班貝工業貿易會(Cobanbey Chamber of Industry and Trade)會長艾沙(Huseyin Isa)告訴記者。
武裝激進聖戰團體ISIL於2014年6月宣布建立新哈里發國並且定名為伊斯蘭國。但敘利亞人仍習慣沿用它原來的名號。
艾沙表示,500名工人正在工地上營建喬班貝組織工業區(Cobanbey Organized Industrial Zone),要重振當地知名的製鞋和紡織業。艾沙指出,工業區未來將提供2萬5000個工作機會,「因為每戶平均5口人,估計可以養活至少10萬人」。組織工業區是土耳其工業區的一種型態。
艾沙一頭華髮俐落蒼勁,他發下豪語:「我們要經由土耳其進軍全球巿場。」
工業區預定地旁的農地上已經開出一條可以雙向通行的連外道路,路面平整但沒有舖柏油,行經的車輛揚起大片塵土。沿著道路一側豎立了一整排電線桿,電線已經拉好。邊境戰略重鎮拉伊鎮過去十年在內戰中數度易主,當地人現在總算瞧見生活步入正常化的曙光,生產活動蓄勢待發。
來到距離拉伊鎮西方約35公里的阿薩茲(Azaz),在戰爭中毀損的當地學校、清真寺、醫院、巿集已經整修或重建,甚至還蓋了4間幼稚園。
「事實上,阿薩茲過去50年來,在阿塞德父子高壓統治下,從來不曾有過幼稚園。」阿薩茲地方議會(Azaz Local Council)議長尤素夫(Mohammed Hamdan Yusuf)告訴記者。
敘利亞前總統哈菲茲.阿塞德(Hafez al-Assad)和現任總統巴夏爾.阿塞德(Bashar al-Assad)父子自1971年接連掌權至今。
土耳其和敘利亞反對勢力穩定了阿薩茲的安全形勢。尤素夫表示,「敘利亞革命」前,當地僅有約5萬人口,「現在可能已增至25萬人」。當地安全官員克萊維(Ahmad Qraiwi)指出,如果把住在橄欖樹下帳篷裡的民眾也算進去,阿薩茲巿區和郊外現在住了100萬人。
尤素夫說:「感謝真主,在土耳其兄弟幫助之下,現在阿薩茲已經成為自由敘利亞的『首都』。」阿薩茲地方議會副議長迪爾貝勒(Ibrahim Dirbale)說,阿薩茲街頭的民眾來自全國各地,「我們已不再叫它阿薩茲,而是稱之『小敘利亞』」。
幼發拉底河之盾行動逐出伊斯蘭國、遏阻安卡拉眼中的庫德擴張主義。土耳其過去5年在阿薩茲重建和平穩定,壯大政治影響力,也輸出軟實力。
當地學童原本學習英語和法語兩種外語,現在課程則以土耳其語取代法語。尤素夫表示:「土耳其是這個地區的擔保國,學習土耳其語當然可以讓敘利亞兒童的未來得到保障。」
11歲的辛達維(Mustafa Hendawi)星期四午後在阿薩茲巿集內的哈塔卜清真寺(Omar bin Al-Khattab Mosque)迴廊下複習可蘭經,準備參加測驗。他表示,在學校裡可以學習阿拉伯語、數學、英語、土耳其語和可蘭經,「什麼都有教」。
中央社記者詢問他長大以後想要做什麼?辛達維回答:「電視演員。」進一步詢問他對自己和國家未來有什麼心願時,這位敘利亞兒童這麼回答:「有,(我希望)成為土耳其人,城巿可以擴大,(我希望)可以像土耳其人那樣說話。」
十年衝突對敘利亞造成的破壞難以計數,已有近50 萬人喪生,戰前2300萬人口逾半流離失所,超過500萬人成為難民,大部分棲身於鄰近國家。數以百萬計人陷入貧窮深淵,絕大部分家庭饔飧不繼。
生活在土耳其掌控區裡的辛達維可以上學、可以安心地在清真寺裡背誦經文,援助機構發送的麵包讓他不會餓肚子。對於一個出生後不久,國家就陷入血腥內戰的11歲小孩而言,有什麼比當下的安定更穩妥?
「一個敘利亞兒童的心願是成為土耳其人,我完全理解。對他而言,土耳其是天堂,是個避風港,不只是桌上擺著食物而已,還有安全。」敘利亞非政府組織馬拉姆基金會(Maram Foundation)共同創辦人席夏克利(Yakzan Shishakly)說。
「小孩告訴你『我要更好的』,而他唯一知曉的就是土耳其,他們不知道有什麼比土耳其更好的。」席夏克利在土耳其南部加濟安泰普(Gaziantep)的基金會辦公室告訴中央社記者:「如果我是他,我應該也會有相同夢想。這凸顯了我們無法讓兒童對未來有夢,知曉在身處的『戰爭泡泡』之外,還可以擁有正常生活。」
進入第11年的內戰幾乎不再出現激烈血腥衝突,卻沒有結束的跡象。越來越多國內流離失所者(IDPs)落腳阿薩茲附近的土控區,彷彿靠邊界圍牆越近,越可以讓身心疲憊不堪的他們安心。
位在阿薩茲郊外名為「抵抗」(Mukaveme)的難民營是解放區內最大難民營,497公頃大的土地上共有1萬9200人住在帳蓬、貨櫃屋和援助機構興建的磚造房屋裡。
土耳其南部卡利斯省AFAD分部主任歐爾艮表示,營地裡有3所學校、3座保健中心、2間清真寺,AFAD、土耳其紅新月會(Turk Kizilay)和非政府組織每天為居民提供麵包和飲水。3月中旬一個午後國際媒體造訪,難民營頓時熱鬧起來。
來自阿勒坡(Aleppo)的兩名婦女塔納(Thana Muhammed)、阿拉(Alaa Kusa)和她們的丈夫幸運分配到住在磚造屋裡,兩個家庭分別有4個、5個小孩,住在包含小庭院、廁所和兩個房間共約10坪大的空間裡。
談到下一代的時候,逃離戰亂而流落他鄉的兩名婦女共同心願就是讓兒女繼續教育不中輟。
「我不知道,真主才知道。也許真主會改變我們的情況。我希望他們(指孩子)以後可以讓國家感到驕傲,為人民做一些事,若真主願意。」一身黑罩袍並且用尼卡布蒙臉,27歲的阿拉說。
同樣只露出一雙眼睛,30歲的塔納說:「希望未來他們繼續受教育,有能力幫忙重建敘利亞,讓國家像過去那樣安全,並且重建城巿。這就是我們期盼的。」
席夏克利表示,土耳其一肩承擔鄰國的難民危機,確實對教育多所投入。但相關工作有賴其他國家共同參與,推動大量支持兒童學習的計畫。
「因為數量太可觀,我們談論的是數以十萬計失學兒童,對未來沒有希望。我們今天就要開始做,否則5年後我們還會進行相同的採訪、講一樣的話。」他說:「平均而言,一處難民營會存在17年,這是令人吃驚的數字,我們不該期待衝突明天結束,必須有更長遠計畫。如果戰爭明天終結,教育體制能夠馬上建立嗎?」(編輯:周永捷)1100409
- 2021/11/25 14:21
- 2021/05/17 15:52
- 2021/05/12 10:44
- 戰火中長大盼安全溫飽 敘利亞兒童心願:想做土耳其人[影]2021/04/09 17:01
- 2021/03/15 19:23
- 2021/03/08 20:4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