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台東2000年前失落時空 在上里遺址找到

2019/11/16 16:37(2022/7/27 10:0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16日電)台東史前卑南文化如何發展到金屬文化,卑南遺址老祖宗後來跑到哪裡。這些2千年前失落時空的考古謎,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李坤修的上里遺址調查,解開了謎題。

由李坤修、史前館研究典藏組長葉美珍、專案專任助理陳柏仰共同主持的「台東上里遺址調查計畫」,歷經15年、2階段的開挖,今年提出總結報告。

這項調查報告,解開台東考古界這些2000年前的謎-史前時代的卑南文化如何發展到鐵器時代(金屬文化)的三和文化、卑南遺址的老祖宗後來又跑到哪裡。

李坤修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訪問時表示,卑南文化距今2300至3500年,是台灣史前文化的晚期;接著就是距今約2300至1000年左右的香蘭遺址,也就是三和文化,代表開始進入鐵器文化。

不過,卑南文化如何與三和文化連接,卑南遺址的老祖宗後來跑到哪裡去了,史前文化到鐵器時代的跳板在哪裡,始終找不到相關的遺址。李坤修指出,上里遺址就是2千年前這個失落的時空。

李坤修表示,上里遺址距今2500年,至少包含卑南文化晚期及三和文化早期兩個發展階段文化,充分顯示上里遺址屬於卑南文化晚期發展的環節之一。因此,可以說,從卑南文化進入上里文化,再往南發展成三和文化。

李坤修舉例,在上里遺址挖出的陶甕有橋形把,這是卑南文化的主要把手類型;另外,也挖出三角形橫把,這是三和文化早期發展出來的陶把類型,這些成為三和文化的代表性特徵之一。

因此,在上里遺址同時出土橋狀及三角形狀把手,顯示此遺址內的文化層應跨越卑南文化晚期至三和文化早期,同時也顯示這兩個文化之間的連續發展關係。

另外,上里遺址出土的陪葬陶罐雖以小型的雙豎把罐為主,但其中1件方口罐及1件帶刺印紋的紋飾罐,其特徵與卑南遺址晚期至三和文化早期的特徵相同,顯示上里遺址與卑南文化具淵源關係,同時證明上里遺址石板棺墓葬形成的年代可能在距今2300年。

根據李坤修等人提出的結案報告,上里遺址位於台東縣延平鄉紅葉村上里部落南方,再往上海拔約500至550公尺的一片緩坡上,是一處山區遺址。

上里遺址所在地,早期有布農族人開發種植苦茶、檳榔等經濟作物;民國93年前,由李姓農民將整片緩坡承租下來開闢為農場,因使用大型農業機具進行整地、耕耘,造成遺址嚴重破壞。

民國93年間,經當地人指引,李坤修前往遺址調查,發現大量散布於地表的陶片、石器、玉器,及巨石文化遺物如單石、石柱、石輪等。

民國102年間,史前館考古隊李坤修等人開始挖掘未受到破壞遺址,挖出6具石板棺墓葬,伴隨豐富陪葬品,主要有600餘件玉質標本。(編輯:戴光育)108111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