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汝上任一百天 首重調整兩廳院體質
(中央社記者汪宜儒台北30日電)經歷百餘天對內的重整、溝通與計畫,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今天面對媒體,正式提出對兩廳院未來4年的想像,她讓兩廳院以「斜槓大叔」自許,要所有人與這位年過30的大叔劇院重新戀愛。
「過去,我們難得討論劇場定位,一旦沒有定錨,像無頭蒼蠅。在當今的生態下,兩廳院的定位是什麼?我們不能只是被動反應,而是要預告、引領。而且,我們外表長得這麼老,內心得更年輕才能面對這個時代。」在正式面對媒體前,劉怡汝接受了中央社的專訪,她如此笑說。
擁有31年歷史的兩廳院,是國內營運得極為成熟的場館,在大廟式的場館外型之外,過去也因隸屬教育部的公務行政機關,一直給外界官僚的印象,直至2004年改制為行政法人,又於2014年正式納入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之下,老態的氛圍漸漸沖淡,但對於一個引領台灣表演藝術可能未來的場館而言,這些仍不足夠。
從售票系統、教育推廣等觀眾服務層面,到場地租借、分享資源、節目製作等針對表演團隊與藝術家們的需求,兩廳院不時為人詬病。
今年3月,劉怡汝正式被任命為兩廳院的新任藝術總監,4月7日正式就任。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很多人期待她大刀闊斧,也有人不到一個月就開始質疑「怎麼什麼都還沒做」,她始終冷靜低調,因為她最先著手的是最無法外顯的「調體質」。
劉怡汝認為,過去兩廳院為人詬病的根本原因是態度,這也是曾為公部門的遺毒,「大家防弊不興利,大家害怕犯錯,於是每個人做事都過度謹慎,於是一點彈性都沒有,更不用想創新」。她於是開始了「想像.重啟」的旅程。
最初,劉怡汝與各部門都詳談、溝通了至少三輪,不只是主管,連基層員工也是對象。她說:「我聽他們告訴我過去做的、對這個地方的期待與疑慮,也告訴他們未來4年我的想像,讓他們問問題、提出質疑,然後我們互相說明。」
這工程很耗時,但劉怡汝說:「劇場本來就不是個人意志的展現,他是眾人的事,每個在這裡工作的人,至少要絕大多數人得充滿一種驕傲,那驕傲是:自己的想像與夢想,可以在這個地方實踐,而這個地方的成就,我參與其中、我有一部分。」
她的想法是,「我想打造兩廳院成為一開放的企業,沒有總監知道而大家不知道的秘密,有秘密,大概只有薪水吧。如果沒有這些秘密、猜疑,所有人就會知道自己是這個劇場的一份子,改變需要由下而上。如果對這地方的認同發自內心、覺得在這裡工作有意義,那信念就會往心裡長去。」
當然,在這過程也不是沒有來自內部的反彈,很多人還是告訴劉怡汝,「過去沒有這樣的例子、過去SOP不是這樣」,她溫柔而堅定地回覆「我以後不要再聽到這種話」。
她說:「我可以容錯。如果為了改變、創新,而做了非例行的事務,本來就可能失敗,我們的文化不給人犯錯,但這裡可以,只是不能重複錯誤。我的想法是,在這裡,一個失敗倒不了店,但對其他場館或團隊,可能會出事,那我們更得走在前面嘗試創新。」不過,她也明白,這改變需要時間,「我們得讓子彈飛一會兒,才能讓所有人知道,做事的文化在變了」。
劉怡汝也著手改變內部工作方式,除了大開自己辦公室的門,歡迎所有同仁交流溝通,同時大幅刪減不必要的會議,其中,最震撼原本員工過往做事方法的,是兩廳院例行的「節目評估會」,那是決定兩廳院將引進、製作哪些節目的重要會議。過去,那樣的會議總是行禮如儀,輪到要報告的人,就把表格文件上的字唸一唸、讓主管蓋了章就算數。
劉怡汝搖頭說:「欸,我們是拿著納稅人的錢要辦理這些節目,需要把關,得說服我為什麼這個節目值得引進、投資。」為此,所有人都大傷腦筋,因為行禮如儀的報告,頓時成了宛如創業團隊的提案大會。
她更拉了法務、財務、工務等部門的夥伴,要求節目與行銷同仁得假想這些平日與藝文活動沒什麼接觸的人就是觀眾,得說服他們,「如果那些人不買單,要怎麼跟外面的人說這節目值得看呢?」(編輯:唐聲揚)1070730
延伸閱讀》劉怡汝掌兩廳院 藝術性格與智慧場館是重點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