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牆外的自由

2018/6/10 13:48(6/10 14:2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眼前說話的男子是黃聲遠,此時的他不太像建築師,反倒像個外交官

文:鄭景雯

5月24日晚上6點,建築師黃聲遠穿了不太合身的西裝,走進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簡稱普宮)的審判室,長桌上的左、右方各擺著中華民國和義大利國旗。儘管模樣不像,當黃聲遠一開口,就有了像是外交使節在公開場合「行銷」台灣的架勢,「大家在看展覽的同時,不要忘記買一張機票飛到亞洲,來看看我們的大自然。」反倒真正「外交」出身的文化部次長楊子葆站在一旁帶著笑,對黃聲遠說的每句話,他都頻頻點頭。

先談台灣 再談團隊

今年是台灣第10次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這個展覽每兩年舉辦一次,與同樣兩年一度的美術展輪替,台灣館今年由建築師黃聲遠及田中央工作群,以「活在宜蘭—連接山海水土」為題代表參展。這幾年田中央接連在歐洲舉辦巡迴展,黃聲遠身為主角,開幕晚會的致詞已經是家常便飯。

「林聖峰在哪裡?展場呈現都是他的想法。聶永真呢?躲到後面去了?平面設計都是他做的。」黃聲遠的致詞很跳tone,在這個眾人圍繞談論他的場合裡,他談論的都是團隊,「也別忘了還有田中央的成員,都還在宜蘭努力。」

文化部從1995年起就承租普宮,作為台灣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展覽場地,這裡就位在人來人往的嘆息橋(Bridge of Sighs)旁,過去是監獄,如今換上「普里奇歐尼宮」的美麗名號,台灣館就在這棟建造於16世紀的高挑穹頂兩層樓建築裡。

然而台灣在國際上一直無法被承認為「國家」,因此無法躋身雙年展主場館綠園城堡(Giardini)和軍火庫(Arsenale)展區,只能被視為連同雙年展展出的「平行展」(Collateral Events)。

即便不被大會列為正式的國家館,台灣館開幕晚會時,還是來了不少國際建築界的大咖。81歲的澳洲前普立茲克獎得主、現任普立茲克獎評審團主席莫柯特(Glenn Murcutt),81歲的芬蘭前普立茲克獎得主暨台灣館策展顧問帕拉斯瑪(Juhani Pallasmaa),72歲的日本建築師藤森照信,他們都是黃聲遠過去在歐洲、日本辦巡迴展時結交的國際友人。

他們都比今年55歲的黃聲遠年長了快20歲以上,如今能放下身段齊聚威尼斯,發自真心讚美這個晚輩,黃聲遠搔搔腦說:「我們很誠心地跟大家交朋友,這些人都是超級巨星,他們會主動跟你聊天,是真的對你有興趣。」

黃聲遠的仰慕者

熟悉黃聲遠的人大概都知道,他的言談總是充滿樂觀,對未來也抱著開放心胸,就是不愛談自己,有關他自己和田中央的種種,往往得透過旁人講述。這些年來巡迴世界各地參展,自我介紹是免不了的,但台灣幅員狹小,在縮小的世界地圖上小到只剩下一個點,因此黃聲遠在介紹自己之前,總不忘先向大家介紹台灣,不斷地說著「我們是誰、我們來自哪裡、我們在做什麼。」

就在台灣館開幕的同一時間,正好傳來布吉納法索與台灣斷交的消息,黃聲遠致詞時也難免透露些許無奈,「我們可能面臨各種情況,有時候也會沮喪,也許這個展覽,可以更清楚看到我們的處境,也會更喜歡我們現在擁有的自由生活。」

黃聲遠年輕時在耶魯念完建築研究所後,進入美國知名建築師Eric O. Moss事務所工作過,要是他繼續留在那,也許會與國際建築圈接軌得更早,然而他卻在1994年選擇回台灣,定居在當時沒有太多建設的宜蘭,多年來用最樸質的方式在後山蓋房子。

他設計的建築多半不是私人住宅,而是提供給大眾使用的公共建築──津梅棧道、𠲍𠲍噹森林、羅東文化工場,還有最近才剛啟用的壯圍遊客中心,多數的建築都距離田中央開車不到30分鐘的車程範圍。黃聲遠說:「這樣才能經常去現場走動、勘查」,這樣在地蹲點蓋房的理念,看在莫柯特眼裡,可是滿心感動。

莫柯特從1969年執業開始,至始至終都是「一人事務所」,他對土地人民的強烈關懷,以及不違反自然界運行法則的設計念,讓他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他的案子沒因為得獎而讓品質下降,反而認為,土地與人才應該是建築的起源,這樣的理念與黃聲遠不謀而合。

莫柯特曾兩度造訪台灣,儘管都是公務行程,卻都私下安排行程,到宜蘭看田中央的建築。有一回莫柯特看完建築後,原本得按照既定行程趕回台北開會,「但這個年輕男人(指黃聲遠)非常吸引我的注意」,讓莫柯特決定把台北的會議取消,堅持走一趟田中央辦公室,非得要親自為田中央的年輕人們加油打氣,「任何事情,願意或不願意做,這兩件事情都會發生,結果都會造成現在的你。」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時,莫柯特又再當面提醒黃聲遠:「請你繼續在台灣,而且不要做太大的建築。」他要黃聲遠「不要妥協」,往往下一個業主會找上門,是因為看到上一個案子的成果,任何的結果都成就了每個人現在的樣貌。

(本文節錄自中央社「文化+」雙週報第12期「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牆內牆外的自由」,6/11出刊)
延伸閱讀》國藝獎得主的創作小日子:戴著斗笠的建築師 黃聲遠站在田中央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