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名片編劇都是他 金馬終身成就張永祥
(中央社台北19日電)因為山東口音,不能演話劇,卻開啟了編劇之路。張永祥為話劇、電影、電視寫過120多部劇本,「養鴨人家」、「秋決」、「小城故事」等金馬經典名片,還有早年反共連續劇「寒流」都出自他之手,張永祥獲頒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我沒有讀者,但是有觀眾」,張永祥編劇的電影和電視劇,牽動了無數人的時代影像記憶 。
「張永祥」過去一直是銀幕上家喻戶曉的名字,除了在軍中編話劇初試啼聲就連獲4年軍中文藝獎,張永祥「養鴨人家」、「家在台北」、「香花與毒草」、「源」分別獲得4屆亞洲影展最佳編劇獎,以「還君明珠雙淚垂」、「吾土吾民」、「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假如我是真的」先後獲得5屆金馬獎最佳編劇獎,以「煙水寒」獲巴拿馬最佳外語片編劇獎和1974年國家文藝獎。曾被譽為「職業得獎人」。
經歷台灣60至80年代的一輩,很少人沒看過張永祥寫的電影和電視劇。60年代「養鴨人家」、「婉君表妺」、「我女若蘭」等電影賣座,張永祥的劇本將觀眾帶進戲院。1976年三台聯播的反共電視劇「寒流」也出自編劇張永祥之手,並獲頒「國家文藝獎」。1986年,張永祥任華視節目部經理,長達8年其間,寫了好幾部廣告長紅的8點檔長篇連續劇,他帶領的編劇小組,讓街頭巷尾鄰居都趕回家端坐電視前看「包青天」、「施公奇案」、「土地公」。
台灣1950年代正是電影啟蒙階段。播遷來台的人們,開始對台灣風土人情、文化產生好奇,也對本土文化逐漸有了認識。台灣電影的重要領航人龔弘標榜「健康寫實」把台灣農村進步、經濟起飛、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欣欣向榮的景像拍出來,張永祥掌握這樣的主題寫了「我女若蘭」、「家在台北」、「寂寞的十七歲」、「還我河山」、「今天不回家」、「路」、「秋決」、「揚子江風雲」,符合當時社會脈動,而且「主題正確」,在各項影展獲肯定。
張永祥1964年以首部電影劇本「養鴨人家」一鳴驚人,從此展開與李行長期編導合作關係。「原鄉人」、「汪洋中的一條船」等片,開「鄉土電影」先鋒,也是張永祥和李行編導合作的代表作。
70年代言情小說大放光彩的時代,張永祥也進入改編原著小說,劇本創作的新階段。張永祥改編過10部瓊瑤小說,從「第六個夢」、「心有千千結」、「浪花」、「我心深處」、「海鷗飛處」、「一簾幽夢」、「秋歌」、「我是一片雲」、「風鈴風鈴」、「人在天涯」。而他自己也創作的了瓊瑤式電影「海韻」,主題曲由古月作曲,莊奴作詞,鄧麗君唱紅。
60年代的10年間是張永祥創作力最強的時期,他的劇本情節曲折、內涵豐富,和當時台灣四大導演李行、胡金銓、李翰祥、白景瑞,為台灣電影立下汗馬功勞。
第53屆金馬獎頒獎典禮11月26日將於台北市舉行,金馬執委會將年度「終身成就獎」頒給編劇泰斗張永祥。高齡87歲的張永祥是首位獲得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的編劇,除了肯定他對台灣影業的卓越貢獻,也是對編劇這項工作的一大肯定。105111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