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紙紮工藝受冷落 法國捧進博物館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巴黎1日專電)台灣紙紮傳統沒落,工藝也漸佚失。法國一名策展人在台灣旅行途中,發現有人焚燒精緻的紙紮,訝異之餘,更發現這是一門被忽視的藝術,於是把台灣紙紮放到巴黎博物館展覽。
台灣今年榮譽受邀參加巴黎工藝設計師週(D’Days)展覽,展場設在頗負盛名的裝飾藝術博物館(Musee des Arts Decoratifs)。
這項名為「台灣新藝:Taiwan- Unfolding」的展覽,呈現紙雕、紙紮、金紙工藝、摺疊紙椅等台灣紙工藝。
由於歐洲沒有用紙紮品祭祀的傳統,許多觀眾對台灣「新興糊紙店」的紙紮洋樓和龍頭特別好奇,駐足在展場的電視前觀看介紹影片。
台灣紙紮工藝之美,可說是專業策展人沙勉托(Patricio Sarmiento)發現的。他多次到台灣旅行、騎單車,在一次從台中橫越山脈騎到花蓮途中,發現有人在燒東西。
「那些東西做得非常精細,卻這樣被燒掉」,沙勉托抱著發現美好事物的驚喜和對台灣祭祀文化的疑惑,開始去了解紙紮。
讓他感到驚訝的是,很多人忽視這門工藝,「這是一種不為人知的藝術,或者甚至不被認為是藝術」。
沙勉托後來拜訪新興糊紙店,他說,紙張對這個小型家族企業來說,是數代以來的熱情和傳統,「我很希望與歐洲人分享」。
66歲的新興糊紙店師傅張徐沛闔家到法國參展,這是他們第一次到國外展出,帶了紙紮龍頭、龍尾、洋樓及龍頭竹骨架4件作品。
張徐沛受訪時說,紙紮最早應出現在漢朝,到唐朝已很盛行,傳到台灣也有200、300年歷史。
他說,台灣早年經濟很好,人們肯花錢買紙紮燒給祖先,且越來越要求精緻華麗,師傅之間彼此競爭,促使工藝品質越來越精進。
「但現在已經沒落了」,他嘆道,雖然人們還是會買紙紮燒給逝者,但偏好紙板做的小屋。需求低了,紙紮工藝也就漸漸佚失,現在台灣大概只剩十多家糊紙店,走精緻路線的更少。
張徐沛自12、3歲開始做紙紮,埋首紙藝半世紀,現在的他對保存這門技藝念茲在茲,好在他的女兒張宛瑩已有基本功,並打算在工作之餘,投注更多時間鑽研。
張徐沛說,未來若還有其他國外美術館、博物館邀展,新興糊紙店很願意參加,「要讓世界知道台灣的技藝,是別處看不到的」。1050601
※你可能還想看:
台灣精細紙工藝 法國人驚嘆連連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