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國民法官新制 司法院邀日本學者談證據裁定
(中央社記者林長順台北10日電)國民法官新制今年上路,為強化法院專業職能,司法院今天邀請日本一橋大學教授綠大輔主講「國民參與審判與法院證據裁定重要課題」,分享日本刑事審判程序的實務經驗。
他於演講中介紹日本學術、實務界「類似事實證據」與「性格證據」在刑事審判程序中如何運用的發展,有助於深化證據法的討論。
司法院刑事廳廳長李釱任表示,國民法官制度已於今年元旦施行,是台灣司法上重要的里程碑。國民法官法乃借鏡日本刑事訴訟與裁判員制度的經驗,兩國的立法意旨都是希望促進國民與司法的交流,深化彼此的理解。希望藉由日本裁判員制度的寶貴經驗,提供台灣實務運作參考。
司法院表示,國民法官新制引進起訴狀一本主義與證據裁定制度,案件原則上必須於準備程序階段,即決定特定證據有無證據能力與有無調查必要性,讓國民法官不要受到無證據能力或無調查必要性證據之不當影響。
在此前提下「與被起訴犯罪事實類似之事實可否用以證明本案犯罪事實(類似事實證據)」、「被告過去犯罪行為可否推論被告存在不良性格(性格證據)」,於證據裁定時應如何處理,即成為值得探討的問題。
綠大輔在演講中指出,以被告具有根深蒂固的行為傾向,證明其被訴犯行與前科事實具有類似性,進而認定被告為本案犯人的推論方法,恐有錯誤認定事實及爭點擴散的弊害。除非前科事實具有顯著特徵,且與被訴事實有相當程度的類似性,才可例外用以推論被告為本案的犯罪行為人。
他表示,合併審理數個類似事實時,被告若承認部分犯行、否認其他犯行,但各犯行間犯罪時間、場所密接,數犯行偶然由他人所為的可能性降低,不會對被告造成突襲或發生爭點擴散的危險時,亦可作為證據使用,但其證明力受有限制。
就類似事實證明被告主觀犯意時,他以詐欺罪為例,說明如客觀犯罪事實已有其他證據認定,此時以被告的同種詐欺前科,推論其具有詐欺之主觀上認識,而非推論被告具有詐欺性格之人格評價,此時事實誤認的風險較低,是可被允許的。
至於用以證明純粹輔助事實的性格證據,例如爭執證人或被告供述信用性,得否使用該證人、被告過去經歷、性格以強化或彈劾其供述可信性,他介紹美國及日本的見解,並就利益衡量及必要性分別闡述。
他特別就性犯罪的特殊性,認為以類似事實推論性犯罪的主觀目的,是有過度評價被告犯罪傾向的風險,但在不爭執被告是否為犯人,僅爭執被告主觀意圖時,仍有使用類似事實證據認定犯罪事實的空間。
他並深刻探討剖析以被害者的過去性傾向、不誠實性或其知識、動機、計畫等彈劾其證言時,日本實務所採用的標準。與會人員會中踴躍提問,拋出更多法律議題,探討證據裁定實務的課題,專題演講圓滿結束。(編輯:張銘坤)112031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