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羅浮宮為蒙娜麗莎設600坪專屬展廳 藝術界批無法改善參觀品質

2025/2/12 08:19(2/12 09:10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羅浮宮新文藝復興計畫」預計2031年將名畫「蒙娜麗莎」移至專屬新展廳。圖為人潮擁擠的眾國廳,每天約有兩萬人造訪,一瞥「蒙娜麗莎」真面目。中央社記者李若韻巴黎攝 114年2月12日
「羅浮宮新文藝復興計畫」預計2031年將名畫「蒙娜麗莎」移至專屬新展廳。圖為人潮擁擠的眾國廳,每天約有兩萬人造訪,一瞥「蒙娜麗莎」真面目。中央社記者李若韻巴黎攝 114年2月12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李若韻巴黎11日專電)羅浮宮鎮館之寶「蒙娜麗莎」在法國總統馬克宏日前宣布的「羅浮宮新文藝復興計畫」下,將於2031年獨立移至高達600坪的專屬新展廳。藝術界質疑未來的參觀品質,媒體評論羅浮宮的博物館教育責任。

「蒙娜麗莎」(La Joconde)是達文西於17世紀繪製在薄木板上的油畫,畫作本體僅83公分×65公分。它幾乎成為每位遊客造訪羅浮宮的首要目標。

羅浮宮每年有近900萬名參觀者,近8成是為了欣賞「蒙娜麗莎」,平均每天有2萬多名觀眾擠在「蒙娜麗莎」所處的眾國廳(Salle des États)。

根據法國藝術雜誌Beaux Arts報導,參觀者需在保全人員與警戒線的監督下,保持6公尺的距離欣賞「蒙娜麗莎」,並且只能透過安全玻璃觀看。每人平均僅有33秒的時間欣賞、拍攝、與畫作自拍。這種擁擠且受限的參觀體驗,使得「蒙娜麗莎」在2024年被優惠網站CouponBirds評為「世界上最令人失望的傑作」。

羅浮宮館長戴卡赫(Laurence des Cars)自2021年上任以來,認為「蒙娜麗莎」的展示方式是錯誤的,它不應該是一個觀光景點,而是一件需要被解釋的作品。在她寫給文化部長達提(Rachida Dati)的機密備忘錄於1月13日在巴黎人報(Le Parisien)曝光後,「蒙娜麗莎」是否該獨立展出比起改善羅浮宮內的陳舊設施,更引起社會聲量。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隨即於1月28日在「蒙娜麗莎」前召開記者會,宣布啟動「羅浮宮新文藝復興計畫」(Louvre Nouvelle Renaissance),確定將開闢金字塔入口後方的方形中廳(Cour Carrée)地下空間,打造「蒙娜麗莎」的專屬展間。

同時於羅浮宮東立面佩羅柱廊(Colonnade Perrault)前的羅浮宮廣場,建造全新的「蒙娜麗莎」專屬入口,預計2025年廣邀各界設計,2026年選出優勝者,2031年前完工。

戴卡赫在2月7日向「巴黎人報」公開更多細節,新展廳面積高達2000平方公尺(約600坪),是現在「蒙娜麗莎」所在的眾國廳3倍大。

戴卡赫說:「未來的『蒙娜麗莎』將不會像現在被眾多義大利畫作包圍,也不會只有兩面簡單的告示牌,而是利用空間設計來敘述這幅畫的起源、當年弗朗西斯一世(François Ier)如何收購它、達文西的生平、和因為1911年的失竊事件使它成為神話的原因」。

「羅浮宮新文藝復興計畫」預計耗資8億歐元(約新台幣272億元),其中,法國文化部僅撥款1000萬歐元,其餘由羅浮宮自負盈虧,從自有資源、門票銷售、贊助等方式籌措資金,引發藝術界與媒體的批評。

著有一書「觀看『蒙娜麗莎』—博物館學視角」的博物館學家麥海斯(François Mairesse)向藝術雜誌Beaux Arts表示,隔離「蒙娜麗莎」並不代表能讓觀眾擁有更舒適的參觀體驗,因為羅浮宮始終必須回應經濟上的迫切需要,而未來的參觀人數只會更多。麥海斯認為館長戴卡赫只是想藉此在歷史上留名。

網站「給所有人的羅浮宮」創辦人奧斯格諾夫(Bernard Hasquenoph)則向藝術雜誌Beaux Arts強調,唯有在指定時間內限制參觀人數,才能改善參觀品質。例如「蒙娜麗莎」曾在1974年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當時甚至在地面安裝會移動的輸送帶來管控流量。

訂閱《國際新聞》電子報 第一手掌握世界最新脈動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解放報(Libération)則評論馬克宏總是能抓住熱門議題,不顧法國正飽受預算危機之苦,像過去拯救聖母院那樣,將「羅浮宮新文藝復興計畫」成為拯救自己聲譽的新計畫。

世界報(Le Monde)則以博物館應具有的教育責任,向戴卡赫詢問「新文藝復興計畫」是否會將「蒙娜麗莎」過度神話?戴卡赫回應:「神話已經存在!如果觀眾認為必須透過自拍來擁有作品,我們也必須接受。我們需要與21世紀的觀眾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而不是瞧不起他們。我們是來提供理解的鑰匙,而不是來評判觀眾。羅浮宮必須對每個人說話。」(編輯:韋樞)114021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