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以哈戰爭在德國 二元對立中看見和解希望

「加薩損毀程度驚人,那裡2/3的民宅無法居住,70%學校和農田被摧毀,人們處於深沉創傷中,且沒有任何進行中的重建計畫;以色列民間對這場漫長的戰爭則感到極度疲憊,尤其是士兵和他們的家屬,因為看不見和平的可能,面臨著巨大精神壓力。」

中央社駐柏林特派員林尚縈

2024/10/13 09:50(10/13 11:03 更新)

柏林有大量土耳其與近東移民人口,以哈戰爭後,時常能看見支持巴勒斯坦的車隊,揮舞著巴勒斯坦國旗行駛在柏林街頭。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攝 113年10月13日
柏林有大量土耳其與近東移民人口,以哈戰爭後,時常能看見支持巴勒斯坦的車隊,揮舞著巴勒斯坦國旗行駛在柏林街頭。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攝 113年10月13日

2023年10月7日清晨,參加音樂節的以色列平民遭哈瑪斯(Hamas)武裝分子恐怖攻擊,翌日以色列向哈瑪斯宣戰,空襲加薩展開報復行動,開啟自2021年以來最嚴重的以巴衝突。

一年過去,雙方累計數萬人死亡,超過數十萬居民流離失所,被迫離開家園。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Podcast節目,在以哈戰爭屆滿週年之際,專訪自家駐以色列及近加薩地區的記者譚恩(Sophie von der Tann)和基茲勒 (Jan-Christoph Kitzler),談當地的近況與變化,以及久居戰區對個人的影響。

生活在特拉維夫(Tel Aviv)的譚恩觀察,以色列社會似乎變得越來越冷酷無情,許多人視「透過外交和相互理解來解決衝突」為軟弱表現。儘管譚恩能理解這種反應或許來自恐懼,但她仍對部分特拉維夫居民逃避現實的狀態感到困惑。

基茲勒則分享,無論是記者還是當地居民,戰事讓他們不得不時刻處於緊張狀態,保持隨時進入避難所的準備。他也提醒自己在與當地人建立連結、抱著同理心同時,不要變得憤世嫉俗,然而親身歷經以哈衝突漫長的一年後,他對和平的前景,越來越沒有信心。

以哈戰爭週年 戰事餘波震盪德國政局

右翼猶太復國與伊斯蘭激進主義者彼此搶奪「應許之地」所帶來的苦痛,不僅深刻影響駐地記者,他們報導回國的每一則消息,都在德國掀起不小風浪。激起浪花的礁石,是來自德國對猶太人的特殊歷史責任,以及當前移民多來自中東的社會結構。

長期以來,德國官方將以色列的安全和存在,視為國家根本利益的一部分,也是對中東外交政策核心;而對內,社會上任何反猶的行為或言論都受到法律嚴格監管,自去年10月以來,反猶刑事案件大幅增加,以巴伐利亞為例,過去一年紀錄近700起相關案件,創下歷史新高。

有著龐大移民人口的柏林,聲援以巴的抗爭活動未曾停歇。10月3日德國統一日,但兩天前從伊朗射向以色列的飛彈,在柏林的天空撒下一片灰,國慶歡愉氣氛蕩然無存,人們將手中的啤酒杯換成了抗爭標語,大大小小民間團體拿著巴勒斯坦、黎巴嫩、以色列國旗,走上街頭高喊自己的訴求。

在城市中央的勝利女神柱(Siegessäule),一場由不同組織參與、以「和平與武器禁運」為共同訴求的活動上,當前最受矚目的極左翼政治明星瓦根克內希特(Sahra Wagenknecht)上台演說,強烈批評德國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對以色列提供軍事援助,獲全場歡呼。

向來不支持國際合作的瓦根克內希特過去為極具爭議的人物,隨全球衝突升溫,她鮮明的反戰、反軍援烏克蘭與以色列的主張獲共鳴,今年1月成立的同名政黨席捲歐洲議會與德國地方選舉,不僅取得席次,更成為關鍵少數,有望在地方取得聯合執政權。

與此同時,極右翼德國另類選擇黨(AfD),也正運用以巴衝突強化其反移民的立場,近一步吸納對現狀不滿的選民。以哈戰爭週年,戰事餘波震盪德國政局,極左與極右翼壓扁了傳統政治光譜,也為明年9月德國大選增添更多不確定性。

以哈戰爭在德國掀起政治波瀾,在一場柏林反戰抗議活動中,反戰民眾萊文高舉「我們覺得武器很不酷」的標語,強烈反對德國政府軍事支持以色列。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攝 113年10月13日
以哈戰爭在德國掀起政治波瀾,在一場柏林反戰抗議活動中,反戰民眾萊文高舉「我們覺得武器很不酷」的標語,強烈反對德國政府軍事支持以色列。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攝 113年10月13日
柏林統一日抗議活動中,猶太之聲成員手持「猶太人反對種族滅絕」標語,譴責以色列尼坦雅胡政府壓迫巴勒斯坦人,希望促進以巴和平對話。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攝 113年10月13日
柏林統一日抗議活動中,猶太之聲成員手持「猶太人反對種族滅絕」標語,譴責以色列尼坦雅胡政府壓迫巴勒斯坦人,希望促進以巴和平對話。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攝 113年10月13日

柏林以巴裔為彼此發聲 「三方對話」開啟理解與對話可能性

隨著瓦根克內希特演講落幕,「和平與武器禁運」集會人潮散去了大半,把握餘熱倡議的少數團體中,「猶太之聲」(Jewish Voice)受現場採訪記者關注。

「猶太之聲」支持者丹尼爾(Daniel)向中央社表示,德國社會在以巴問題上,出現嚴重二元對立,聲援加薩難民的人很容易被認為是「哈瑪斯幫凶」;而面對猶太議題,不輕易批判以色列者,常被指謫為「巴勒斯坦種族滅絕支持者」。

因此丹尼爾和「猶太之聲」草創之初的目的相同,希望以猶太人身分站出來為巴勒斯坦平民發聲,以填補對以巴抱持不同史觀的人們之間深不見底的鴻溝。

帶領德國人跨越鴻溝的,還有以哈戰爭爆發以來備受好評的「三方對話」(Trialog)。該計畫由巴勒斯坦裔哈蘇恩(Jouanna Hassoun)與猶太裔德國人霍夫曼(Shai Hoffmann)共同發起,他們走入各級學校,透過分享自身的經歷與觀點,鼓勵學生表達日常不敢說的感受與看法。

霍夫曼總會和學生分享,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其實是非常多元的社會,那裡有過著遊牧生活的貝都因人(Bedouin)、少數民族德魯茲人(Druze),還有基督徒,只不過德國談論以巴時,人們往往只看見猶太人與穆斯林的衝突,對以巴社會中的「灰色地帶」缺乏了解。

藉由探討「灰色地帶」,「三方對話」打破政治上濃厚的對立框架,開啟學生對灰色地帶的想像,進一步了解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學會包容與傾聽各種聲音,接納來自不同移民家庭或成長背景的他人與自己。

戰火中飛揚起的硝煙終將墜落成歷史裡的一片塵埃,但戰爭帶來傷痛,卻是人們心中永遠的斷垣殘壁,Podcast節目的最後,駐以色列記者基茲勒告訴聽眾,加薩已經少有完整的建築物,它們大多破碎成了4000萬噸的瓦礫,靜靜地堆在當地,等待和平的曙光到來。(編輯:田瑞華)1131013

以巴衝突牽動德國社會,為當地人關注的焦點議題。走進柏林書店,隨處可見討論以巴衝突的書籍。「三方對話」(右)由猶太裔與巴勒斯坦裔德國人合著,探討在以巴國際衝突對立下,德國人如何進行相關對話與相互理解。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攝 113年10月13日
以巴衝突牽動德國社會,為當地人關注的焦點議題。走進柏林書店,隨處可見討論以巴衝突的書籍。「三方對話」(右)由猶太裔與巴勒斯坦裔德國人合著,探討在以巴國際衝突對立下,德國人如何進行相關對話與相互理解。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攝 113年10月13日
極左翼政治人物瓦根克內希特被明鏡週刊封面稱為「體制破壞者」,卻因她鮮明的反戰、反軍援以色列的主張獲選民共鳴,初成立政黨即在德國東部3邦選舉成為關鍵少數,震盪德國政壇。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攝 113年10月13日
極左翼政治人物瓦根克內希特被明鏡週刊封面稱為「體制破壞者」,卻因她鮮明的反戰、反軍援以色列的主張獲選民共鳴,初成立政黨即在德國東部3邦選舉成為關鍵少數,震盪德國政壇。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攝 113年10月13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