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檢討受刑人人權 稱謂加上「桑」
推薦閱讀
日本法務省宣布,從今年4月開始,對包括在監獄和拘留所所有被拘留人員,不再直呼姓名,或是叫編號,而是需要加上「桑」,起因於名古屋刑務所2022年發生的施暴事件。
調查發現,名古屋刑務所有22名刑務官(監獄官)對3名受刑人長期施暴,從2021年11月到2022年9月期間累計超過400次,行徑包括打耳光、用酒精噴霧噴臉等。22名刑務官的年齡都在20多到30多歲,其中16人任職不到3年。
問題曝光後,專家成立的第三方委員會去年6月在建議書中提出,名古屋刑務所的職員在閒聊時,會以「懲役(徒刑)」、「那些傢伙」等蔑稱來稱呼受刑人,也發現「全國的刑事機關,普遍存在人權意識薄弱問題」,要求禁止繼續使用蔑稱,以及廢除對受刑人直呼其名的原則。
去年8月,名古屋刑務所率先開始實施在受刑人名字後面加上「桑」的規定,法務省去年11月預告全國刑務所,從今年4月開始全面實施,強調「要改變監獄職員與受刑人之間長期以來的對立關係」。
為了防止虐囚事件再度發生,法務省也提出68項措施,除了改變對受刑人稱呼、加強人權意識外,還為刑務官裝配小型攝影機,並改善培訓內容等。
提議修改稱呼規定的第三方委員會成員之一、律師土井裕明接受「朝日新聞」訪問時表示,之所以要加上「桑」,是希望製造一個環境,讓受刑人能夠意識到「必須好好珍惜我的人生」。
他在調查時發現,20多歲的獄方人員會直接叫父親輩或祖父輩受刑人的名字,私下討論時則叫他們「那些傢伙」。相反地,受刑人在和刑務官說話時,要稱呼刑務官為「先生」(日文的老師)。這都是在正常日本社會中難以想像的狀況。
土井表示,刑務所存在一種強烈意識,認為這裡是「懲罰」受刑人的地方,認為他們既然是壞人,理應承受痛苦,也試圖要讓受刑人產生「絕對不要再回到這種地方」的想法。對於要喊受刑人「某某桑」,也有獄方人員覺得很難做到,認為「那些傢伙都是壞人,與我們不同」。
他指出,雖然有些人認為叫綽號是一種親密的表達,但實際上可能蘊含「我的地位比你高」的意識。稱謂不僅是稱謂,還反映出是否予以尊重,這個問題遠比想像嚴重。如果一直用輕視的稱呼叫對方,會產生「我這麼稱呼他也沒問題」的想法,進而固化、強化這種支配性的關係。
土井表示,殘疾人士的福利機構一直以來都很注意稱呼問題,因為有跡象顯示,工作人員常常會用綽號,或是加上「ちゃん(醬)」來稱呼殘疾人士,更過分就是直呼其名。為了預防機構內發生虐待事件,會特別要求職員注意稱呼。
他認為,在一個不尊重受刑人的環境中,就容易發生人權侵害事件,也難以防止受刑人再犯。在監獄中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從外部看來顯得很不適當。因此除了需要控制暴動等特殊情況外,監獄裡應該和一般社會一樣,以「桑」來稱呼受刑人。
也許有人會主張,應該通過「懲罰」來減少再犯,而不是給予尊重。對此,土井表示,他在替刑事案件辯護的過程中,發現很多被告在外面的世界沒有受到重視、自我價值低落。為了防止再犯,要讓他們產生「我應該珍惜自己的人生」的想法,為此,必須營造出一個尊重「他們身為人」的環境。(編輯:韋樞)11310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