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每張德國競選海報背後 都有一個夢想中未來

歐洲議會與德國地方選舉將至,德國發生不少候選人海報遭破壞事件。近日綠黨議員莫斯勒在德勒斯登(Dresden)張貼競選海報被一對右翼夫婦攻擊,他們將海報撕成碎片,說「這不過是一片紙板」。

中央社駐柏林特派員林尚縈

2024/6/2 17:52(6/2 22:14 更新)

德國規定競選海報僅能從選前7週放置到選舉日後1週,許多反對者會在候選人的照片上戳洞或塗鴉。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攝 113年6月2日
德國規定競選海報僅能從選前7週放置到選舉日後1週,許多反對者會在候選人的照片上戳洞或塗鴉。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攝 113年6月2日

「競選海報真的只是一塊紙板嗎?」這一事件引發公眾對街頭政治文宣品的關注。

在德國知名政論節目上,社會民主黨秘書長庫納(Kevin Kühnert)評論,多起海報破壞事件反映德國政治暴力和極右思想上升的趨勢,當事人莫斯勒(Yvonne Mosler)在節目上回應攻擊她的民眾,認為競選海報不僅僅是一塊紙板,而是民主的一部分,具有象徵意義。

海報不僅象徵當代民主中的言論自由,在公共場域用精練文字與圖像吸引路人目光的街頭文宣品,一直都在德國社會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們曾經是極權時代國家最有利的宣傳工具,也是學運與社運蓬勃發展時的民間抗爭助力。

極權國家宣傳工具

6月9日為德國的歐洲議會選舉日,柏林市對競選海報的放置地點、時間和規格有明確規範,以確保公平競爭和市容整潔。路燈及安全島是競選看板最常見的地方,路燈看板不能超過A0大小,安全島的大型看板也有固定尺寸及樣式,避免視覺汙染、確保交通安全。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攝 113年6月2日
6月9日為德國的歐洲議會選舉日,柏林市對競選海報的放置地點、時間和規格有明確規範,以確保公平競爭和市容整潔。路燈及安全島是競選看板最常見的地方,路燈看板不能超過A0大小,安全島的大型看板也有固定尺寸及樣式,避免視覺汙染、確保交通安全。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攝 113年6月2日

被稱為「宣傳天才」的納粹宣傳部長戈倍爾(Joseph Goebbels)很早便嗅出街頭文宣的利用價值,在電視尚未普及的1930年代,張貼海報等政治宣傳品於各階層都看得見的街頭,在群眾中進行簡單有力的政治煽動和號召。

當時的政宣包含大量歧視與污名化猶太人的內容,譬如隨處可見的「住房短缺都是猶太人的錯」(Die Wohnungsnot schuld der Juden)、張貼在飯店門口的「此處無猶太人」(Judenfrei)、放在火車車廂中的「下一站耶路撒冷。單程票,有去無回!」(Nach Jelusalem. Hin, aber nicht zurück!)

種族主義標語隨著火車流通全德,反猶訊息在街頭滋生蔓延,納粹黨人甚至利用張貼海報標註猶太人營業的商店,使其成為大眾鬥爭的對象。

當仇恨成為納粹黨集權的利器,也凋零了普通德國人的勇氣,在反猶海報氾濫的年代,有超過600萬猶太人命喪集中營,其中1/4是未滿12歲的兒童。

社會運動抗爭助力

除了競選海報,次文化豐富的柏林街頭也有不少隱藏政治訊息的貼紙,它們張貼在公共場域,在有限的篇幅用最精練的文字與圖像吸引路人的目光。圖中的藍色貼紙「Volt」來自歐盟的親歐政黨,2017年成立,以對抗歐洲日益高漲的民族和右翼民粹主義。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攝 113年6月2日
除了競選海報,次文化豐富的柏林街頭也有不少隱藏政治訊息的貼紙,它們張貼在公共場域,在有限的篇幅用最精練的文字與圖像吸引路人的目光。圖中的藍色貼紙「Volt」來自歐盟的親歐政黨,2017年成立,以對抗歐洲日益高漲的民族和右翼民粹主義。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攝 113年6月2日

到了1970年代,隨著電子媒體普及,廣播和電視成為官方與資本家的宣傳戰場,街頭政治宣傳品的空缺便由社運者來填補。

相較於昂貴的電視廣告媒體,海報及貼紙的製作速度快、成本低廉且具機動性,抗爭者能短時間抵達城市各個角落,以游擊方式快閃貼出大量反抗標語。

另一方面,財力有限的學生與社運團體,還可藉由出售表達立場與態度的海報與貼紙,籌募活動基金。著名反核標誌、由丹麥學生設計的Logo「微笑太陽」(Smiling Sun)即於1977年註冊商標,官方網站smilingsun.org販售超過40種語言的反核貼紙,並將盈利回饋給反核運動。

寫著「核能?不,謝了!」(Atomkraft? Nein danke)的微笑太陽,不僅流行於反核運動最蓬勃的1980年代,時至今日仍是德國環境運動中常見的抗爭符號。

不過這個著名標語隨著近年德國能源轉型,被做成不同的迷因梗,「風能?不,謝了!」「燃煤?不,謝了!」也很流行。

開啟社會對話窗口

德國基督教民主黨(CDU)議員倫斯斐德(Vera Lengsfeld)在2009年聯邦議院選舉,在競選海報放了自己與當時總理梅克爾的低胸禮服照片,配上「我們還能提供更多」(Wir haben mehr zu bieten)競選標語。這項爭議卻也開啟女性平權的對話窗口。(取自明鏡週刊官網)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傳真 113年6月2日
德國基督教民主黨(CDU)議員倫斯斐德(Vera Lengsfeld)在2009年聯邦議院選舉,在競選海報放了自己與當時總理梅克爾的低胸禮服照片,配上「我們還能提供更多」(Wir haben mehr zu bieten)競選標語。這項爭議卻也開啟女性平權的對話窗口。(取自明鏡週刊官網)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傳真 113年6月2日

德國官方對競選海報有嚴格規範,例如路燈上的海報看板不能超過A0大小、公共財只開放路燈與安全島上張貼,且張貼時間只限於選前7週到選後1週。

非競選目的的政治文宣雖然沒有張貼時間地點的限制,但想在有限篇幅中傳遞複雜訊息同時引人注目,極具挑戰性。因此張貼者常會借助其附著對象,深化上頭文字與圖像所代表的意義。

譬如2014年難民潮爆發後,在德國國界路牌上可以看見許多「歡迎難民」(Refugees Welcome)的海報;大學女廁門上最常出現的,是反墮胎與爭取女權等立場截然不同的貼紙,政治光譜由右到左,貼貼紙的人在既公共又私密的空間,展開跨時間交流。

不過欲博眼球引起關注的同時也得承擔相應風險。

基督教民主黨(CDU)議員倫斯斐德(Vera Lengsfeld)在2009年聯邦議院選舉中,在競選海報上放了自己與當時總理梅克爾的低胸禮服照片,配上標語「我們還能提供更多」(Wir haben mehr zu bieten)。

這張競選海報引發大量抨擊,批評者認為海報帶有性別歧視意味,利用女性身體來吸引選民注意是對女性的物化;支持者則表示,女性不應再被要求像男性一樣表現和穿著,規範女性政治人物的穿搭才是一種歧視。

「胸部競選」的文宣爭議最後導致倫斯斐德敗選,卻也意外撕開一道關於女性平權的對話窗口。

撕下仇恨標語的席蘭奶奶

德國老師席蘭(Irmela Mensah-Schramm)40年前開始清除在路上看到的極右翼標語,收集成冊作為紀錄,德國歷史博物館將她的收藏列為珍貴史料留存。近年歐盟極右翼崛起,南德日報(SZ)3月以專題報導這故事,讓讀者看見還有人在社會角落堅持對抗仇恨。(取自南德日報官網)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傳真 113年6月2日
德國老師席蘭(Irmela Mensah-Schramm)40年前開始清除在路上看到的極右翼標語,收集成冊作為紀錄,德國歷史博物館將她的收藏列為珍貴史料留存。近年歐盟極右翼崛起,南德日報(SZ)3月以專題報導這故事,讓讀者看見還有人在社會角落堅持對抗仇恨。(取自南德日報官網)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傳真 113年6月2日

有因仇恨破壞競選海報的人,也有為抵抗仇恨撕去街頭文宣的志士。

40年前德國老師席蘭(Irmela Mensah-Schramm)在每日等車的巴士站發現一張要求釋放納粹戰犯的貼紙,為此心神不寧的她,開始把清除新納粹和右翼極端主義的貼紙當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截至今年,近80歲的席蘭在全德各地撕下超過14萬張散布種族仇恨的貼紙,其中大部分都被她保存在活頁相冊中。

撕下第一張極右翼貼紙多年後,有媒體報導她的故事,德國各地博物館爭相展覽席蘭40年來的活動紀錄,「外國人滾開」、「德國是德國人的」、「用廢氣毒死土耳其人」等仇恨言論,從熙來攘往的街頭消失,被放進了收藏歷史的博物館。

一如街頭海報與貼紙在街頭汰換的場景,每次的撕貼與覆蓋,都是一次時代精神的展現,人們可以從舊的競選海報中感受過往的政治氛圍,也能從新的街頭文宣中看見當前值得思考與對話的議題。

大時代中的邪惡與善良,都被好好地濃縮進一張張競選海報及政治宣傳貼紙之中,而在它們的背後,都有一個張貼它的人,期待與街上的過路人訴說,他夢想中的未來。(編輯:郭中翰)113060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