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中方拜習會紀要用語 透露對美態度轉變
(中央社台北15日綜合外電報導)彭博分析,中國的拜習會紀要用語,暗示中國對中美關係態度轉變,例如習近平呼籲美國恪守一個中國「政策」而非「原則」,但北韓、新疆、香港等議題在中方聲明內付之闕如。
美中關係在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8月訪台後落入谷底,但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昨天進行3個多小時的會談,為雙邊關係設定較正面的調性。
拜登與習近平握手致意,並同意就氣候變遷、經濟穩定、衛生與糧食安全等議題重啟雙邊對話。白宮隨後發聲明表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明年初將造訪中國,以進行後續討論。
美中雙方在台灣、科技、人權等議題上仍存在諸多歧見,但緊張程度有所緩和。中方聲明提供美國更多合作動力,提出的警告也比最近幾次對談後來得少。以下是彭博整理中方用語的幾項轉變:
● 更溫和的語調
北京以「深入、坦誠和建設性」來形容這次面對面會談,而中國通常會用「建設性」來暗示正向發展。在裴洛西訪台幾天前,習近平與拜登7月也曾透過電話對談,隨後北京公布的聲明沒有這種形容。
7月的聲明也只有911個字,昨天拜習會後的紀要則超過2800字,提供了更多解釋。
● 台灣議題仍是首要紅線
另一個緊張程度緩和的跡象為,習近平告訴拜登,美國必須恪守「一個中國政策」,而不是像7月所說的「一個中國原則」。這項用詞差異,反映出美中對台灣地位詮釋不同的重要認知。美國向來是用「政策」,中國通常用的則是「原則」。
習近平7月的台灣議題用語具有攻擊性。當時他警告拜登「玩火必自焚」,並稱「堅決維護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14億多中國人民的堅定意志」。
昨天聲明中沒有那種激烈用語,不過兩國對台歧見顯然未獲解決。中方聲明形容,台灣的命運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 中美雙贏
中方聲明使用有意和解的詞語,主張美中關係不應是「你輸我贏、你興我衰的零和博弈」。
習近平7月直言不諱地指控,美國「誤判」中國是最主要對手和最嚴峻的長期挑戰。昨天的重點則擺在中國崛起能帶給美國的好處。
習近平表示,「寬廣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共同繁榮」, 還說「當前形勢下,中美兩國共同利益不是減少了,而是更多了」。
● 經濟合作
習近平7月曾警告美國不要把中國踢出供應鏈,當時他說:「違背規律搞脫鉤斷鏈,無助於提振美國經濟。」
習近平昨天則聚焦雙邊利益,表示:「中美兩國經濟深度融合,面臨新的發展任務,需要從對方發展中獲益,這也是共同利益。」
不過他也告訴拜登:「一切打壓和遏制只會激發中國人民的意志和熱情。」
習近平並提到,因應氣候變遷和其他區域和全球議題,符合雙邊的利益。
● 中方紀要沒說的事
儘管中方紀要提到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事,卻未提到拜習兩人同意「永遠不該發生核戰,核戰也永遠不會獲勝」,也沒提到兩人反對在當地使用或揚言動用核武。
中方紀要僅重複習近平的平時說法,稱中國始終站在和平的一邊、願意促進對話。內容並未提到北韓。
儘管白宮指出,拜登對新疆、香港人權提出關切,兩地卻在中方聲明裡缺席。(譯者:楊昭彥/核稿:戴雅真)111111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