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國善用網路宣傳 全球恐攻成公敵
(中央社台北3日電)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模仿好萊塢電影拍攝宣傳片,又善用社群媒體,成功招募西方穆斯林青年在巴黎等西方國家發動恐怖攻擊,橫行2015年且威脅日增,幾乎成了全球公敵。
伊斯蘭國今年來不只將戰事鎖定在敘利亞、伊拉克等中東地區,也透過自殺炸彈客在全球發動多起恐攻,先是巴黎「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遭濫射,10月俄國客機墜毀埃及西奈半島,接著安卡拉、貝魯特、巴黎都遭自殺炸彈攻擊。
伊斯蘭國為何連續在世界各地發動恐攻?為何能在成立短短2年內,到處攻城掠地、成功號召西方聖戰士造成全球威脅?不少分析指向西方涉入伊拉克戰爭是IS壯大的推手。
美國2003年對伊拉克發動反恐戰爭、直到2011年才撤軍。這段期間,美國推翻海珊政府後,扶持的馬里奇(Nouri al-Maliki)政府素質不佳,過度偏袒什葉派又有貪污問題,使遜尼派累積許多不滿,教派政治、種族對立導致伊拉克內戰不斷,助長了遜尼派的IS崛起。
伊拉克鄰國敘利亞自2011年初阿拉伯之春後陷入內戰,IS更趁此迅速擴張。
飽受西方譴責獨裁的敘利亞總統巴夏爾.阿塞德(Bashar al-Assad)在巴黎恐攻後辯稱,敘利亞並非IS的孳生地,並歸咎西方是讓這個聖戰組織茁壯的推手。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在巴黎恐攻前曾坦承,伊拉克戰爭與之後崛起的IS有些關連。
伊斯蘭國前身是伊拉克蓋達組織(AQI)於2006年在伊拉克創建的組織「伊拉克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n Iraq, ISI),但後來遭美軍聯合當地遜尼派削弱勢力。
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於2010年成為ISI領袖後重整ISI勢力,曾加入對抗阿塞德的反抗軍。
2013年4月,巴格達迪宣布整合在伊拉克與敘利亞的武力成立「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重心轉回伊拉克,利用什葉派政府與少數遜尼派的政治僵局攻城掠地,2014年6月宣布建立哈里發國(caliphate),並改名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S),伊拉克西北部及敘利亞東部地區為其勢力範圍。
IS對付異教徒手段殘暴,美國為首的聯軍2014年8月起,對伊拉克境內的IS展開空襲,IS也上傳斬首人質影片作為報復,公開挑釁西方世界。
IS善用社群媒體散布精美影片,號召許多未能融入西方社會的憤怒穆斯林移民青年加入「聖戰」,對外發動恐怖攻擊。
美國國家反恐中心前主任歐森(Matthew Olsen)說,IS是擁有最複雜宣傳機制的恐怖組織,透過高品質的媒體適時現身,利用社群媒體確保大量追隨。美國國務院曾稱一天要對付9萬個推文。
IS據信是世界最富有的好戰團體,起初依靠有錢的民間與亟欲推翻阿塞德的中東伊斯蘭慈善團體捐款,後來自闢財源,美國財政部推估IS在2014年可能每周賺入數百萬美元,或總財產達1億美元。
IS掠奪伊、敘兩國境內煉油廠及油田,出售石油給當地仲介走私到土耳其、伊朗或賣給敘利亞政府,成為主要收入來源,另外也透過搶銀行、勒索控制區內企業、綁架人質勒贖與買賣性奴等手段賺錢。
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美國國家情報局總監克萊佩(James Clapper)今年2月估算,IS在伊拉克與敘利亞約有2萬到3萬2000名戰士,但美國空襲以來,約有1萬名戰士已遭殲滅。
但有相當數量的IS戰士並非伊拉克或敘利亞人,美國國家反恐中心主任拉斯穆森(Nicholas Rasmussen)10月告訴國會,IS吸引2萬8000多名外國戰士,包括至少5000名西方人,其中約有250人為美國人。
由於法國、俄國今年陸續加入空襲伊斯蘭國行列,伊斯蘭國在中東戰事受挫,更擴大對外恐攻。
伊斯蘭國之前一直揚言將對法國在內等歐洲國家發動暴力攻擊,但血洗巴黎是這個組織在歐洲首次的大規模暴力行動。
專家表示,這些顯示伊斯蘭國的行動範圍,已從伊拉克和敘利亞當地擴張到西方。
外交政策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華茲說:「擴展到法國可能代表伊斯蘭國的下一步。」
他說:「我們將看到他們逐漸脫離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傳統好戰行動,在他們延伸的網絡進行更多恐怖攻擊。」105010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