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港味新藝城 來台開創電影新類型

2017/11/21 19:05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新藝城舊回憶(2)(中央社記者汪宜儒台北21日電)新藝城在香港風風火火,以7人小組之姿開創香港電影一片天,在邵氏與嘉禾兩大公司間殺出一條「以觀眾為尊」的新路,不久後,這股風潮吹向台灣,有了台灣新藝城。

與新藝城最早結緣的,是導演虞戡平。1976年,新藝城的靈魂人物麥嘉到台灣拍攝「一條光棍走天涯」,需要找副導演,「我就去了,跟麥嘉就有了合作默契。後來,1981年,新藝城在香港略有成績後開始想到台灣發展,第一個找的就是我。」回憶如煙往事,虞戡平白描一般淡淡說著,笑了。

在虞戡平的眼中,新藝城以喜劇起家,注重觀眾、注重商業價值,某個程度上,是台灣觀眾在80年代很重要的娛樂選擇,「台灣那個年代的電影類型並不多,新藝城的進入,對觀眾是好的,有了別的選擇」。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台灣電影市場頗為低迷,瓊瑤文藝片之外,就是愛國片,新藝城的喜劇片輕鬆無負擔,自然吸睛。當時,台灣是香港重視的一大市場,邵氏與嘉禾在台灣都有固定合作的放映院線網絡,新藝城後來也加入,與電影發行人王應祥合作,最後更進一步在台灣成立分公司,直接在台灣拍攝電影。

在麥嘉的授意下,被稱「小虞」的虞戡平成為台灣新藝城的第一任行政總監與基本導演,「那時我只導演過兩部片,『要命的小方』與『三毛流浪記』,他們願意冒險、給機會,願意在台灣投資拍片,是極大的善意。」

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影宣傳行銷上,新藝城毫不手軟,讓虞戡平另設一獨立宣傳部門,一方面建立新藝城在台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以台味手法重新包裝香港新藝城的作品。譬如將原片名「鬼馬智多星」的華麗間諜喜劇改成家喻戶曉、取自李香蘭經典歌曲名的「夜來香」。

虞戡平說:「『新藝城出品,觀眾有信心』這句口號,就是我們當時下的。不誇張,觀眾後來只要聽到這句slogan,就會蜂擁進電影院,喜劇片當年真是非常賣座,觀眾對此是瘋狂的。」

對音樂歌舞劇極有興趣的虞戡平,在台灣新藝城執導的前兩部片「頑皮鬼」與「大追擊」都置入歌舞,由孫越與陶大偉主演、主唱,且在電影之外,滾石唱片也發行專輯,包括「朋友歌」、「歡樂歌」,都成了當時大街小巷琅琅上口的歌曲。

只不過,新藝城標榜的喜劇路終究不是虞戡平心底最深的想望。「我從小住在違章建築、生長在台灣社會的中下階層,我關心的,始終是小孩、老兵,還有後來的同志、原住民,我想處理的,都是當下社會現象衍生出的問題。」這樣不適應的心情,在「搭錯車」的拍攝期到了頂點。

1983年,虞戡平為了專心拍攝「搭錯車」,辭去行政總監職務。與新藝城合作「最佳拍檔」、受到好評的張艾嘉,成了接任的人選。

在「娛樂本色–新藝城奮鬥歲月」的訪談中,張艾嘉坦言自己當初接下台灣新藝城的想法是「讓新藝城在台灣有不同的面貌,讓商業與藝術之間可以平衡」。這樣的想法,為當時台灣新電影初萌芽階段注入一股正向力量,卻也讓注重商業營收的新藝城台灣發行商對張艾嘉頗有微詞。

由張艾嘉經手的4部片,除了虞戡平的「搭錯車」,她還拉拔了當時的新銳導演,包括林清介的「台上台下」、柯一正「帶劍的小孩」與楊德昌「海灘的一天」,甚至,為了楊德昌想與杜可風合作的條件,開啟了中影與新藝城的共同合作。

提及這段往事,柯一正搔了好幾下頭,不斷喃喃唸著:「好久以前的事了啊,新藝城還在嗎?他們結束了啊,好久了啊…。」

新藝城剛到台灣的時間點,正好是柯一正從美國留學回台的時機。那時,他和楊德昌剛拍完張艾嘉在台視籌畫的「十一個女人」,又到中影拍了「光陰的故事」。張艾嘉在受訪時就曾說:「我最看好的是楊德昌跟柯一正,就叫他們快點做長片。」

「張艾嘉知道我們這種人不會討生活,一直給我們機會、要我們拍片,過年的時候還會給我們紅包,而我們就只是一群經常聚在一起聊天的人啊!」柯一正說得羞赧,對張艾嘉、對那個年代的那個環境卻是滿懷感激。

柯一正說:「電影人在那時非常合作,因為虞戡平要拍『搭錯車』,我們經常十幾個人就塞在他辦公室幫忙看劇本、給意見,那是很無私的。我們雖然明白新藝城很商業,但知道張艾嘉不商業,我想,很多壓力都是她扛住的。」

在柯一正眼裡,電影終究是要吸引觀眾進場,類型、形式、商業手段從來就沒有好壞之分,撇開故事情節的鋪排優劣,「新藝城的出現確實讓觀眾喜歡了電影,而他們群體作戰、監製主導的製作方式,也有別台灣單打獨鬥、重導演意志的作法」。

不過說到底,港台的文化仍是不同。柯一正分析,「與其說文藝,台灣的創作者還是比較找感情,香港的思維在商業之外,重視的是動作片,那因此讓技術的發展十分快速」。

以「最佳拍檔」一片的製作來看,「他們已經可以從好萊塢找專業特技動作團隊。柯受良也是那部片被請去擔任許冠傑的替身、騎車破窗而出,落地後又即刻迴轉,那樣的嘗試真的很拚,那樣的製作規模,真的也讓我們羨慕。」柯一正說。

回顧新藝城在台灣的發展,前後不到7年,最燦爛的那一段,就落在虞戡平與張艾嘉手上,後繼的吳宇森,並沒有太突出的成績。今年的金馬獎,新藝城元老將聚首頒獎,萬分難得,也將為新藝城在台灣的發展做見證。虞戡平認為,「這麼多年了,應該要給予新藝城一個在台灣電影發展史上的定位」。

當年因「搭錯車」爆預算、被停拍,後來一去不回頭的虞戡平笑說:「當年會離開,年輕氣盛,意氣用事,多年過去,客觀回頭看,真是我的不對,如果我是老闆,大概也會好好抓緊預算啊。」

他說,電影圈其實一直都在嘗試,新藝城也是代表,「在過往的時間歷史裡,我們這些人都被淬鍊過了,那些過去,都只是走電影路的過程,夢想不滅,就好了。」

「當年,他們在台灣做了不是喜劇慣性的拍攝操作,想必也是膽戰心驚,真的是冒險哪!這份冒險,值得嘉許。」虞戡平這樣為新藝城在台灣下了註解。106112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