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華爾街日報:船堅砲利或刺蝟戰術 台灣防衛抉擇難題

2024/3/19 12:23(3/19 12:5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國軍漢光39號實兵演習在新北市八里海灘進行聯合反登陸作戰演練。(中央社檔案照片)
國軍漢光39號實兵演習在新北市八里海灘進行聯合反登陸作戰演練。(中央社檔案照片)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台北19日綜合外電報導)抵抗共軍犯台時,機、艦與戰車等重型武器的必要性一直是台北與華府間的爭論焦點。台灣的國防官員與學者從俄烏戰爭最新發展認為,大量的戰機與戰車仍是台灣所不可或缺。

華爾街日報指出,過去十年多來美方官員鼓勵台灣把重點擺在像肩射飛彈、無人機與水雷等相對便宜的小型武器,目的是靠成千上百次近距離的小規模打擊,阻止共軍兩棲進犯。

這種不對稱作戰是游擊隊和弱國面對強大對手時所喜的戰術。烏克蘭在抵抗俄國入侵之初靠標槍(Javelin)單兵反戰車飛彈等不對稱武器摧毀俄軍戰車、切斷補給車隊時充分展現這種戰術優點。

然而到近期,烏克蘭嚐到重型武器不足之苦,從美製F-16戰機到M1艾布蘭(Abrams)戰車等到目前只拿到很少的數量。烏克蘭去年夏天大反攻在突破俄軍縱深防禦陣地時吃足苦頭,反讓俄方把握機會積累實力並奪回戰場主動權。

若共軍在台灣周邊集結兵力進行封鎖,或犯台時能在灘頭站穩陣腳,台灣擔心屆時也會陷入同樣困境。台灣的國防官員和分析圈認為,這種情境下小型、短程武器削弱敵人的效果恐較差,台灣會需要大型裝備。

前民進黨國際事務部副主任、現任台灣智庫(Taiwan Thinktank)諮詢委員賴怡忠說:「一些人提倡的不對稱做法,會把整個台灣變成絞肉機。」

華爾街日報指出,找出正確的武器搭配結構,將是今年5月20日上任的新總統賴清德最棘手挑戰之一。現任總統蔡英文執政期間,台灣於不對稱武器與美國走得更近,過去幾年在美方壓力下,台灣籌購更多像魚叉反艦飛彈、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HIMARS)與地雷。

據華府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去年彙整的資料顯示,川普與拜登政府期間,台灣一面花117億美元買66架F-16戰機、108輛M1戰車等傳統武器,一面斥資達44億美元買魚叉飛彈在內各類不對稱武器。

美方的官員與軍事學者長期以來都認為,昂貴的大型裝備極易在共軍犯台的初始階段被毀。在一些美國智庫對中國全面入侵的兵推模擬裡,大部分台灣空軍或海軍很快就會毀於共軍飛彈打擊。

然而不對稱武器很難應付共軍封鎖。使用機、艦切斷台灣燃料和其他供應的封鎖策略除載於共軍文獻,最近一項針對52名美、台學者的調查也指出,封鎖比猝然入侵的可能性更大。

賴怡忠表示,台灣若無強大的海軍艦艇和更新的戰機以突破封鎖,實際上等於將周邊水域割讓中國,單兵肩射武器對突破在外海集結的共軍艦隊幾無用處。

賴怡忠說:「我們不能光坐等對方上岸。」

台灣的戰略專家們表示,台灣對抗共軍入侵會跟現在的烏克蘭一樣,迫切需要重型武器。

退役美國空軍軍官、現任國立政治大學研究員的吉耐獅(Guermantes Lailari)說:「不對稱武器固然必要,但不足以應對台灣所面臨的挑戰。」(譯者:陳亦偉)113031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