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取消兩會總理記者會 超過30年傳統中斷
中國全國「兩會」今天正式登場,但最勁爆的消息,既不是推出了什麼新經濟政策,也不是決定了什麼新人事布局,而是今年起到2027年的「兩會」後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消息一出,不但讓媒體面面相覷,更讓各界議論紛紛。
大家面面相覷及議論紛紛的,從「演都不演了」、「李強怎麼了」,到「本屆政府怎麼了」,乃至於「中共怎麼了」、「習近平怎麼了」,揣測四起。這樣的重大變化,的確很不尋常。但是,放在中共20大後,總書記習近平全面掌權下的中國,卻不會太意外。
每年一次、合稱「兩會」的全國政協會議及全國人大會議中,重頭戲除了人大會議開幕、由國務院總理進行的「政府工作報告」外,就是人大會議閉幕後、同樣由國務院總理出席的「總理記者會」了。這兩個場合,永遠是「兩會」中出席記者最多、最聚焦的部分。
若要論歷史,每年由總理負責的「政府工作報告」,從中共1949年建政以來就大抵存在。但人大會議後的總理記者會,則是1990年代的產物。最早的一次,是1988年時任總理李鵬出席的記者會;第2次則是在1991年舉行;1993年起,人大會議後的總理記者會即告常態化,直到2023年。
30多年來,李鵬、朱鎔基、溫家寶、李克強乃至李強,都曾在總理記者會留下身影,以及一些金句乃至警句。然而,李強只在2023年出席了總理記者會1次,就再也無法看到他面對媒體的身影了。
李強2023年在總理記者會上的表現,大致有一定水準,面對問題也能侃侃而談,至少看不出他有怯場的窘狀。那麼,為什麼官方要突兀地宣布「本屆全國人大後幾年也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讓李強從此失去了面對眾多中外媒體的機會呢?
眾所周知,從習近平上台後,國務院總理在中國政府體制及決策中的重要性,日益下降,許多原屬國務院的職權,都被習近平在黨內成立、且自任組長的眾多領導小組所取代。資歷與習近平相當的已故總理李克強,處境尚且如此,資歷不如習近平的李強,處境就更不待言。如今,總理的角色與其說是「行政首長」,不如說是「分管財經的秘書長」。
儘管總理的重要性被降級,名義上,總理仍然是國務院的大總管,也是中國政府部門的門面人物。再怎麼樣,一年出面為習近平發發聲、乃至擋擋子彈一次,並不為過。但這麼形式化、近年來甚至趨於儀式化的總理記者會,為什麼也要喊停呢?以至於在中國網路上,就有人發出「連演都不演了?」的質問。
習近平上台這11年大權攬於一身,除了總理地位下降,全黨、全國定於一尊的現象更趨明顯,思想定於一尊、政策定於一尊,話語定於一尊。有人認為,想必舞台也定於一尊,要習近平真的把舞台讓出一角給李強,不但習近平會不安,恐怕李強會比習近平還不安。
然而,習近平2023年放著新德里G20峰會不去,而讓李強代打;今年1月的達沃斯論壇,也是由李強出席,更宣示中國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選擇中國市場不是風險,而是機會」。這樣的國際舞台習近平都肯給,那為什麼總理記者會的舞台,就不肯給了呢?
中國全國人大會議發言人婁勤儉解釋說,「政府工作報告」、預算報告及國家發改委計劃報告等3個報告,都有具體回應「社會的主要關切」。如果這個解釋說得通,那麼過去30多年的總理記者會,豈不顯得多餘?
其實,中國上自高官、下至百姓心知肚明,在中國經濟反轉向下的情況下,「社會的主要關切」自然是涉及溫飽的經濟及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涉及國際地緣政治,都是中共當今執政的痛腳。面對中外媒體詢問,儘管事先有控制有安排,李強在眾目睽睽下能擋下多少炮火,不無疑問。
況且,在民怨累積日久下,李強會不會讓當局落入「說得越多,疑問越多」的窘境,不無疑問。也許因為這樣,乾脆就如婁勤儉所說,社會的關切,就用3份報告來回應就行了。
只是,李強不是說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嗎?那為什麼總理記者會這座開了30多年的大門,卻要關上呢?(編輯:朱建陵)113030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