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攜手全球首次灰鯖鮫研究 國際漁業管理應用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3日電)水試所今天表示,灰鯖鮫被國際組織列瀕危等級,出口有管制,近年與日本完成全球首次研究發現,灰鯖鮫日夜穿梭水深不同,且體溫可快速上升並高於周邊水溫,將提供國際漁業管理應用。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召開「台日漁業科學研究合作.探索灰鯖鮫行為特徵與體溫調節機制」記者會,發布獲日本學術振興會及海洋委員會海保署經費支持,由水試所與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高雄科技大學攜手完成的全球首次對灰鯖鮫進行生物紀錄科學研究成果。
日本綜合研究大學教授渡邊佑基說,研究執行時,台、日漁民總是很幫忙。日本綜合研究大學研究員德永壯真簡報說明,其自製的追蹤儀器結合衛星發報器,共有5大功能,可測量記錄魚的體溫、水域溫度、魚所在海域深度、魚游行的加速度,並可以攝影。
德永壯真並說,分析追蹤的資料發現2大其他鯊魚沒有的體溫調節機能,包含灰鯖鮫可讓體溫快速上升,以及體溫可上升至比周邊水溫高,所以灰鯖鮫可以下潛到水溫僅攝氏4、5度的1000公尺深,有利於捕食。
水試所副所長葉信明補充,其研究也顯示變溫魚種之一的灰鯖鮫,每次深潛數百公尺後,體溫都只是輕微下跌,平均下降攝氏2到4度;而鯊魚體溫調節通常是運用「逆流熱交換機制」,透過血管將周邊熱能帶到體內。
水試所副研究員江偉全說,灰鯖鮫活動範圍最北到日本、南到赤道,研究發現白天垂直移動較廣泛,從表層到300公尺水層,來回穿梭溫躍層海域,應與捕食有關,夜間則偏好棲息在100到200公尺。
葉信明並說,日本綜合大學已在撰寫報告,將擇適合的國際期刊發表;也將提交2025年1月北太平洋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與鯊魚工作小組(SHARKWG)科學會議,作為灰鯖鮫漁業資源評估模式所需的重要參數,補足模式建構長期欠缺的生態資訊,並藉由參與各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RFMO),與北太平各國共同保育鯊魚漁業資源。
德永壯真說,隨著氣候變遷海水溫度會變化,灰鯖鮫活動深度也會改變,研究發現可提供漁業管理參考。水試所補充,灰鯖鮫是台灣沿近海漁業中鯊魚延繩釣及流刺網漁業主要漁獲對象之一,並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全球瀕危,華盛頓公約列為附錄二,出口有管制。(編輯:陳政偉)113122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