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伴侶孩子渾身是刺超難搞 心理學家提點行動建議【書摘】

2024/9/7 10:11(9/7 10:42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如果你的伴侶、孩子帶刺,該怎麼磨合?心理諮商師建議先面對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妥善地調整自己,面對家人。(示意圖/圖取自pexels圖庫)
如果你的伴侶、孩子帶刺,該怎麼磨合?心理諮商師建議先面對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妥善地調整自己,面對家人。(示意圖/圖取自pexels圖庫)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生活圈難免有些難相處的人,有些人你可以設法迴避,減少衝突,但如果帶刺的是你的伴侶、孩子,該怎麼磨合?心理諮商師建議先面對自己的情緒,先面對與認識自己內心容易武裝起來的刺,才能更妥善地調整自己,面對家人。

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兼任教授、紐約執業心理健康諮商師黛比.約菲.艾利斯(Debbie Joffe Ellis)大力推廣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鼓勵人們辨識情緒,面對渾身是刺的人,先「處理」情緒,再面對問題,與其浪費時間在防衛、憤怒、恐懼,也許可以嘗試另一個方向,有時候避免衝突就是勝利。

艾利斯在《他不讓你好過,你更要好好過:面對帶刺之人的不受傷練習》書中提出94個行動建議,例如當對方張牙舞爪時,就學烏龜慢慢反應,讓他唱獨角戲,避免在被挑挑釁的當下做出未經思考的反應;就事論事,不要輕易指責對方「老是」如何如何,把當下的行為變成通則,反而容易引發對立,模糊焦點。中央社取得授權與你分享部分內容。

家庭裡的帶刺之人

家庭生活是社會的根本,也是大多數人活動的主要場域。它可以提供我們成長所需要的養分,然而,它也可能是讓我們缺乏安全感與養成壞習慣的根源。在家族網絡裡,我們慢慢形塑出自己是誰和學習如何跟別人打交道。

家庭生活如此重要,我們卻很常在家裡覺得受挫。家中可能有個難搞的伴侶、愛嘮叨的父母和叛逆的小孩。能夠悠遊於家人之中,才能提高我們的生命質量。以下是一些能幫助我們做到的提點。

先面對與認識自己內心裡容易武裝起來的刺,才能更妥善地調整自己,面對生活裡的帶刺伴侶。為什麼呢?

首先,這是在鍛鍊我們的情緒肌肉,讓自己的心理素質更加堅強,就有如參加大賽之前的訓練營。

其次,這樣做有助於磨亮我們的同理心。面對過自己的擔憂與恐懼,就會深刻體認到對抗自己的弱點有多困難,自然也會多點耐心來對待伴侶。

第三,我們等於是在以身作則。坦誠面對自己的勇氣,以及理解這一段心理過程的豁達,都將對伴侶有所啟發。

如果在促膝長談之後,你和伴侶得到的結論是:他需要屬於自己的獨處時間。那麼,雙方就針對這個結論找出一個兩人都能接受的辦法。你可以幫忙提供一些選擇方案來達成這個目的。如何兼顧家務又不妨礙獨處;如何不疏忽小孩又能享受自己的生活。兩人達成共識的作法才能走得長久,避免心有不平。 

避免陷入一成不變的日常。一起找樂子,是打敗枯燥乏味、對伴侶感到麻木的最好法子。籌備一趟家庭旅行、參加社區的遊戲之夜、外出看場電影,或是舉辦一場燒烤聚會。為習以為常的單調生活添加額外的調劑,就算是帶刺的伴侶也可能在盡興之時磨平了稜角。 

面對帶刺的小孩 聽與說一樣重要

如今,隨著即時通訊、社群平台、線上聊天的普及,我們的孩子早在建立自我認知與價值觀之前,就被各種線上關係與社會問題所困擾。身為父母,我們責無旁貸要確保小孩發展健全的自我意識,避免迷失在沒有意義、有時甚至危險的數位交流。小孩暴露在大量干擾之下─電玩、含有不適合孩子年齡的內容、直接向他們推銷的消費產品─父母挺身應對這些挑戰至關重要。

除了網路帶來的挑戰之外,現代小孩在其他許多方面所面臨的情況,其實與20年前並沒有太大差別。連貫性、透明性與誠實,仍是父母最重要的教養技能。 

在跟孩子溝通時,如果父母說的比聽進去的還要多,這就不叫對話,而是自言自語。在跟人對話時(不僅是跟孩子),我們都會有衝動要一股腦把自己想講的話講完,而忽略對方的聲音。我們要抗拒這種衝動,反之,多問一些問題來邀請對方參與對話。當孩子說話時,引導他們多做說明,增加了解他們的機會,而不要自顧自地責罵。只要孩子需要,父母就洗耳恭聽。 

減少數位時間 父母要帶頭

如果父母花在線上的時間跟小孩一樣多,就很難規範孩子減少數位時間。從自己做起,在家庭日常作息中規劃一些離線時間或離線日。父母可以從「遠離手機」開始,例如在三餐的用餐時間、平日晚上8點過後等。在線上的時間愈少,就意謂著在現實世界的時間愈多,相互了解的機會也就愈多。父母要拒絕利用線上虛擬世界來逃避現實紛擾的誘惑。(書摘由時報出版授權,經中央社節錄;編輯:楊婕)1130907

他不讓你好過,你更要好好過:面對帶刺之人的不受傷練習
他不讓你好過,你更要好好過:面對帶刺之人的不受傷練習
  • 作者|黛比.約菲.艾利斯(Debbie Joffe Ellis)
  • 譯者|王曉伯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24/09/03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