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配合3種工法 延續南橫生態燦爛美麗
(中央社記者李卉婷屏東縣29日電)南橫公路將迎來有條件通車,甲仙工務段彈性搭配3種工法進行邊坡整治,盼透過低度人工材料方式,要讓休養生息13年大自然生態,繼續它豐富又燦爛的美麗。
天池到向陽段為南橫公路最後一哩路,自莫拉克風災後幾乎與世隔絕,直到工程人員進入與學者生態調查,帶回「內部消息」有水鹿相望、黃喉貂調皮奔跑、冠羽畫眉啄食花蜜,甚至發現林鵰幼鳥成長軌跡,處處可見沿線生態豐富。
甲仙工務副段長呂修賢告訴中央社記者,風災後的南橫,地質大面積破碎,依現況分為噴凝土護坡、格框、噴植生3種工法,進行施工彈性調整。其一,地質極為破碎環境,只能選用穩定性佳的噴凝土材料施作;其二,地質破碎又堅硬岩盤,使用格框工法,僅邊框用噴凝土,中間留有植穴範圍,可以種下植物。
其三,保留植生基材的平緩邊坡,採用低度人工材料方式,只要把容易坍方的浮石、枯木清除,搭配金屬網覆蓋、配合鉚釘固定,就可以進行噴植生工法,回復山林樣貌,恢復動物棲息地環境。
呂修賢表示,選用執行工法,有時同一片邊坡因為現場岩盤走向不一、破損狀況也不一樣,顧及生態完整度,同一坍方範圍,就搭配2種至3種混合工法施作。
呂修賢說,施工人員為工程背景居多,接觸都是生硬的工法、施工材料資訊,對於野生動植物並不了解,因近年整修南橫期間,配合學術單位研究,與帝雉、黃喉貂、畫眉鳥不期而遇,藉機充實生態知識。
南橫公路沿線生態豐富,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也委託學術單位入山調查。2019年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孫元勳調查雄鷹生態,卻意外揭開猛禽林鵰幼鳥的神秘面紗。
孫元勳說,一開始目標物種是雄鷹,2020年3月意外發現林鵰巢,以往林鵰喜好生存在海拔1000公尺山林間,竟在淺山地區就能發現蹤跡,研判為南橫地區近13年沒有人為干擾,山上繁殖狀況變好,幼鳥開始「周遊列國」。但因過去沒有研究資料比對,族群數量不得而知。
然而,對於開通之後是否衝擊自然生態,孫元勳說,南橫生態歷經風災後封閉,10多年來也在慢慢回復當中,期盼遊客的干擾能降到最低,人沒進入的時間「公路就成動物的遊樂場。」
呂修賢則說,南橫在莫拉克以前是全天候開放,未來開通之後,只開放白天,每逢週二、週四也不開放,很多動物是屬於夜行性動物,把人與動物的時間錯開,進而降低生態的影響。(編輯:謝雅竹)111042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