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有關 深海「台灣小孔蛸」淺坪潮間帶首見
(中央社澎湖縣15日電)澎湖陳姓民眾今早在沙港海域照海捉章魚,意外捕獲一隻不知名章魚,澎湖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李孟芳教授證實是深海的「台灣小孔蛸」,研判與氣候變化有關,首度在淺坪的潮間帶現蹤。
時序進入章魚的產季,加上天氣良好,澎湖潮間帶海域上,每天都有漁民照海捉章魚,但今年的產量還比往年來得少,一個晚上或清晨時分,只有零星的幾隻,運氣差點還槓龜,且章魚的體型也顯得小,約2隻才有1兩重。
馬公陳姓漁民表示,一連4天,半夜就出門,前往湖西沙港淺坪潮間帶照海,海上至少有10餘盞燈照海,但一個潮汐下來,所捕獲的章魚都是個位數,今天清晨還意外捕獲一隻體型稍大的不知名章魚,原先在海底呈紫色,放置在籠中變成咖啡色,8隻腳還斷了有4隻,已自行再生長出腕足,是越冬啃食自斷或遭其他動物咬食,無法證實。
在澎湖有「章魚先生」之稱的李孟芳教授,得知陳姓漁民所捕捉不知名的章魚,實地前往了解後,告訴中央社記者表示,證實是「台灣小孔蛸」,並指出研究澎湖章魚生態十餘年來,首次看到這類深海的章魚,出現在淺坪的潮間帶,這可能與氣候變化有關,讓海洋生物活動的地點發生改變,導致這些物種離開原來的棲息地,且這隻「台灣小孔蛸」也只有3、4個月大,目前帶回作進一步的生態與基因研究。
李孟芳也指出,「台灣小孔蛸」由於生長在50、60公尺深海底,是一般底拖的拖網漁船作業的魚獲之一,大都作為石鮔乾之用,其中石鮔燉排骨最為有名。
每年元宵過後至農曆3月23日是澎湖章魚的產季,主要產區介於白沙鄉以東及湖西鄉以北的白沙赤崁、員貝、岐頭、講美、中屯與沙港、紅羅、青螺等海域,澎湖縣政府農漁局為保育及維護澎湖特有種章魚資源永續利用,自民國97年起公告,每年3月29日至4月12日為澎湖特有種章魚產卵的禁漁期,嚴禁採捕、處理、販賣或持有,不過,經縣府核准或進行調查者,不受限制。(編輯:陳仁華)111031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