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鶯歌陶博館醃脆梅 大漢鍋梅甕魅力無法擋

2019/3/6 17:52(3/6 18:0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6日電)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今年由館員張詠富設計梅甕「大漢鍋」,甕蓋是大漢溪水波蕩漾,承載著陶甕,充分表達鶯歌歷史地景的意象。梅甕受到歡迎,今天醃脆梅報名活動受熱烈歡迎。

新北市府文化局長蔡佳芬表示,「甕藏春之梅-醃脆梅活動」今年邁入18年,緣起於1999年發生南投集集九二一大地震,本土農業經濟受創,已故陶博館長吳進風和南投水里種青梅的農民跨域、跨縣市合作,每年舉辦醃脆梅活動,並設計不同造型精緻梅甕盛裝。

蔡佳芬表示,今年的梅甕造形最大的特色是突破往年陶甕作為花器或收藏甕的概念,將梅甕變成食器,讓參加活動的民眾吃完脆梅後,陶甕可在瓦斯爐上使用,作為18歲長大成人替家人準備食物的烹飪器皿。

蔡佳芬表示,陶瓷藝術與人們的生活關係密切,好看的食器時常讓人食指大動,也體現賞心悅目的生活美學。從藝術家對當代飲食生活的藝術想像,也反映出人生百態。

今年設計「大漢鍋」梅甕的陶博館員張詠富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18歲長大成人,台語發音「大漢」有轉大人的意涵,早年鶯歌製作的陶器以大漢溪的船對外運輸交易,因此,鍋蓋設計成溪水波光粼粼的意象,蓋鈕則是陶甕的造型。

張詠富去年也以鶯歌的地景鶯歌石發想,設計青瓷梅甕「青鶯樂」,今年以鶯歌地景歷史故事為梅甕「大漢鍋」發想。他說,先以草圖畫出構想,然後以電腦繪製3D立體圖提供給鶯歌陶瓷原型師雕出模型。

張詠富表示,黑白系列搭配的梅甕,小甕可在微波爐或隔水加熱,大甕容量1.6公升,因加入耐火材質,可直接在瓦斯爐加熱。為讓梅甕更有藝術性,鍋子提把具流線型可以放入電鍋使用。

陶博館表示,從2002年起至2009年的梅甕都沒有命名,2010年起請鶯歌當地陶藝家設計梅甕並命名,2016年起,前館長陳春蘭以冰裂釉設計「舞動陶」、教育推廣組長程文宏結合梅枝與陶甕設計「梅梗」,都受到熱烈歡迎。

去年張詠富的「青鶯樂」化身為茶具,今年是實用的食器鍋子。陶博館表示,限時限量發行的陶甕,只有報名醃脆梅活動才能帶回,今天開放報名首日已經超過1000甕了。

陶博館長吳秀慈表示,活動29日起至5月5日舉辦,食器所承載的不僅是味覺感官享受,更是器皿的使用歷史、人類學與美學意識,更是文化流動的再現。

有粉絲多年參加醃脆梅活動,本來今年不想再參加,擔心收藏的梅甕擺不下,看見所設計的精緻「大漢鍋」,今天又忍不住揪團報名,可見得梅甕的魅力。這是第18款梅甕,歷屆梅甕將在「飲食物語-陶瓷器皿與文化的日常」特展,展出梅甕的故事。(編輯:李錫璋)108030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