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保育幼鯊出沒 學者籲勿開發大潭藻礁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日電)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等學者今天公布,大潭藻礁生態豐富,並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的紅肉ㄚ髻鮫的育幼場,呼籲停止開發。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主任湯森林、研究員陳昭倫,以及國立台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陳湘繁,還有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惠真、助理教授溫國彰等學者,今天召開「藻礁生態研究成果」記者會,做出以上公布與呼籲。
湯森林說,台灣中油觀塘工業區(港)和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開發,可能威脅桃園大潭藻礁生態,而去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在大潭藻礁G1、G2區發現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的柴山多杯孔珊瑚之後,大潭藻礁缺乏基礎生態與生物多樣性資料實況浮出檯面。
湯森林並說,於是有學者建議以學術研究提供政府與開發單位正確資訊,以利解決開發與否的爭議;接著由國內大學相關領域學者組成的團隊接受農委會林務局及中研院經費補助,從2018年3月起展開10個月的大潭藻礁生態、生物多樣性、水環境與社會經濟方面的研究。
林惠真秀出2018年藻礁區裸胸鯙紀錄指出,研究在G2、G1區捕捉到大型魚類的裸胸鯙,其他5個調查點則沒有。陳湘繁也說,在觀音新屋沿海社區進行漁業訪談時,也被告知這個季節普遍可以捕獲到鯊魚,就算在沿岸潮間帶架設網具,都可能會誤捕到鯊魚。
陳湘繁並說,當地漁民還告訴研究人員,前2週有10多隻紅肉ㄚ髻鮫誤上放在大潭和白玉潮間帶的漁網,體型不大,應是出生數天的小鯊。
她並說,船若出海發現的數量更大,有位永安漁港的船長就說,每年3到6月、9到10月,在6浬左右的近海網撈高經濟魚種的時候,可能同時補到鯊魚,去年就遇上數百隻的紅肉ㄚ髻鮫和真鯊,跟著土魠一起上網,重達上千公斤;研究者也在大潭發現7隻紅肉ㄚ髻鮫。
林惠真重申,這次研究在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預定地的大潭藻礁G2區及北邊白玉海岸捕獲為數眾多的紅肉ㄚ髻鮫,以及至少2種鯊魚,加上去年夏天以來持續發現數量眾多的裸胸鯙,就可以勾勒出藻礁生態系及其食物鏈的架構,證明大潭藻礁是非常健康的生態系。
她強調,紅肉ㄚ髻鮫並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的紅肉ㄚ髻鮫的幼魚,顯示當地是此種生物的育幼場,呼籲停止開發。(編輯:陳清芳)10707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