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小客廳S2E44|台灣人在世界】探索非洲看到未來——盧韋辰
主持人:張若瑤
與談人:盧韋辰/「Wow Africa 阿非卡」創辦人
主題:打破非洲想像的傳承者
「台灣人對非洲類似瞎子摸象的故事,現在認識的非洲是大象的鼻子」,盧韋辰說,他在演講或授課場合的第一題都是問聽眾「問非洲是什麼樣子?」多數人的印象是「很窮、很多戰爭、很多紛亂與饑荒」。非洲在想像中好像是全世界所有不好的事情都發生在那裡,這也成了「WowAfrica 阿非卡」平台要從內容與媒體角度切入的原因。
盧韋辰跟創業夥伴看到的非洲很有活力,也很有未來性及發展性,「實際在現場看到的非洲和既定印象的非洲是天差地別的,大家對非洲的印象只有大象的鼻子」。
盧韋辰不否認外界對非洲的既定印象,但他更想分享他親眼看見的非洲,例如手機支付轉帳的普及率很高,卻仍有人認為非洲沒有手機,顯見既定印象跟現實有很大的落差。
盧韋辰念交通大學機械系大四時,確認竹科工程師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於是「想趁還有犯錯空間的時候去好好探索」,有了創業念頭。台灣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國際觀,這個想法促使盧韋辰2014年那年走進了非洲,後來和另外7個也去了非洲探索手機支付、文化或醫療的人成了合夥人,共同創立了「WowAfrica 阿非卡」。
「我給我的人生定位比較是傳承者的角色」,盧韋辰覺得非洲需要的是世界對它的認知,才會有更多人想到這塊土地上創業或貢獻,才能協助非洲改變與成長,非洲需要更多人以比較平等的方式跟他們合作,而不是上對下的給予。回台灣後,盧韋辰開始把非洲經歷跟各方分享,「讓大家對非洲的印象有所改觀,比我們在非洲做什麼還重要」。
盧韋辰跟夥伴們在平台上分享非洲見聞與各種軟硬知識,後來還走進小學校園,讓小學生看見不一樣的非洲。在嘉義國小的課程,他們設計的討論題目是「慈善行動對非洲是幫助還是傷害」、「二手物資對非洲是幫助還是傷害」,兩個題目讓小學生分組熱烈討論,並樂於與非洲老師探討。
2017年文博會邀請布吉納法索設計師、藝術家來台灣參展,也為「WowAfrica 阿非卡」之後找到新的營利模式。盧韋辰團隊約訪了藝術家,是當時台灣唯一一個專訪每一位藝術家的團隊,他們也因此更了解布吉納法索的工藝創作,之後每年的非洲手工藝品展,有些藝品就成了平台的市場測試,其中南非電線編織的置物籃熱賣,而被他們稱作「厭世動物園」的木雕,也一一被買走。
盧韋辰現在將「Wow Africa 阿非卡」定義為「以非洲內容為載體的一間設計企劃公司」。他說:「非洲需要的並不是憐憫或是同情,而是需要一個重新被看見、合作平等的機會。」
盧韋辰說,台灣對非洲的關注太低、太慢,往往侷限在農工業與服務業,忽略在科技應用上可以有什麼創新和服務,例如無人機運輸、區塊鏈運用等新領域,他甚至曾經搜尋過非洲的遊戲產業,也有新發現。盧韋辰計劃再去非洲參加創新創業論壇,把第一手訊息帶回台灣,「讓更多人知道,原來非洲可以用什麼角度看它」。
盧韋辰也分享了幾個有趣的非洲見聞,例如在衣索比亞時簽證到期得先出境,便去了索馬利蘭,之後在索馬利蘭認識了什麼人物?他又如何在非洲開發人脈?與中國人又有什麼樣的互動?他都在節目中一一分享。
後製團隊:中央社影音中心
剪輯:黃信源 陳薇雯 |文字:林憬屏
立即收聽:
▶【Firstory】
▶【Apple Podcast】
▶【KKBOX】
▶【Spotify】
▶【Google】
▶更多【中央社好POD】精彩內容
▶節目影音:https://youtu.be/oLb7l45-PrE
【什麼是「台灣人在世界」系列專題?】
在國際與兩岸情勢的影響下,「台灣」這塊曾有「彈丸之地」稱謂的島嶼,近幾年被全球「聚光燈」照得閃亮亮,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好感,對「台灣」大量增長的討論度與能見度,以及自由民主的品牌印象,都不是在一夕間構成的。
這其中有許許多多優秀的人才,早在「台灣」成為「潮流趨勢」之前,就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燃燒自己,以一點一滴的微光,照亮台灣人通向世界的那條路。「空中小客廳」接下來會陸續製作「台灣人在世界」的系列專題節目,傳頌這些「海外點燈人」的故事。
‧1月,聽建築師裘振宇說「人道篇/廢墟中的新文明」之一、之二。
‧3月,聽NGO創辦人林子鈞說「教育篇/以離開為目的播種」之一、之二。
‧4月,聽超馬選手陳彥博說「長征篇/用雙腳踏遍地球」
‧5月,聽葛萊美獎得主蕭青陽×蕭君恬說「設計篇/用美感與世界溝通」
▶意見信箱:cnaonpodcast@gmail.com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