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劇場人用創作回應時代 以表演之眼看見社會裂縫

2022/12/5 12:18(12/7 11:14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5日電)表演藝術不只呈現甜美創作,也能反應殘酷社會議題,開啟對話,第123期中央社「文化+雙週報」專訪3名劇場導演,暢談他們如何用如光般的創作回應時代,看見社會裂縫,照見改變的可能。

鴻鴻身兼詩人、導演、策展人等多重身分,以劇場創意挑戰當代議題及社會禁忌,提供省思的出發點。鴻鴻觀察,美國與歐洲劇院與社會幾乎沒有時間差,至今都在做難民議題、弱勢議題甚至信仰議題等等,台灣現在做白色恐怖議題、移工議題相對已經比以前多。

對鴻鴻來說,劇場是跟著社會一起改變,「劇場就像是公共討論的論壇空間,不像名嘴節目,講完之後一夜就沒了,只有爽於一時。劇場可以深入呈現現狀,討論問題。」鴻鴻認為,關心一個懸案,一個議題,也許並不能改變現狀,但卻可以讓真相有機會被看見,「真相也許沒有答案,但是需要被討論。」

以偶作為比喻或是人偶同台,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藝術總監鄭嘉音經常以社會議題做為題材,她曾以國際移工為題,做了「微塵‧望鄉」,起因於過年去長輩家,發現長輩對於家裡移工有一種莫名的歧視,比如他們會說,就嫁進來給兒子當媳婦啊,好像這些人都會因為錢而怎麼樣。」

鄭嘉音覺得很不舒服,也以此為題材,透過人偶同台、光影戲、即時投影劇中劇,打造虛實錯雜的魔幻空間,訴說渴望回家的寂寞人,彼此命運牽引的故事,探問在飄洋過海的顛簸旅途中,何以找到安歇自身的所在。

鄭嘉音很在乎能否為一些弱勢發聲,「就像幫傭也是人,大家的討論很多都建立在不對等的關係上。」做完戲之後,很多觀眾反應,好像在此之前不曾關心過這些人的想法,很多觀念就有了討論與修正的機會。

狂想劇場導演廖俊凱過去製作過改編自作家郝譽翔所寫的「逆旅」,郝譽翔筆下的父親就是遭逢澎湖七一三事件,山東流亡學生的人物;疫情之前,廖俊凱也執導以「流麻溝15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一書改編的「島上最後的晚餐」,最近剛落幕的「非常上訴」則是第三次以戒嚴時期歷史作為題材創作。

「非常上訴」中廖俊凱以政治犯楊碧川與陳欽生的案例為主,為2位政治受難者打造了「非常上訴」法庭,安置了演員作為「代理人」,演繹兩人的故事,透過投影紀錄每一個人的表情及反應,反思當時中華民國法統的荒謬,也讓觀眾有機會理解當時的歷史。(編輯:陳清芳)111120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