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王大閎辭世 登月紀念碑成遺願

2018/5/29 18:13(5/29 18:2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29日電)建築師王大閎兒子王守正今天證實,王大閎於昨晚過世,王守正表示,王大閎此生最大遺願就是未能完成「登陸月球紀念碑」,未來也想推動這項計畫,完成王大閎的心願。

王大閎是台灣近代建築界的代表人物,也是第一代接受西方教育的華人建築師,作品融合東方文化內涵與西方現代建築特色,透過建築傳遞人文精神。王大閎曾留學英國劍橋、美國哈佛大學,在哈佛念建築所時,同班同學就是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的貝聿銘。

王大閎最有名的建築是設計外交部與國父紀念館,不過他在設計國父紀念館的過程卻充滿波折,王守正說:「爸爸在家裡很少談公事,沒把委屈說出來,但從他寫的文章可以看得出來。」

當年設計國父紀念館時,蔣介石想要讓屋頂有清代宮殿的風格,一度延宕進度,後來王大閎說服蔣介石,認為孫中山革命就是要推翻滿清,要是紀念館仿效清朝宮廷模樣,對孫中山不就是一種諷刺?後來才改採文官紗帽造型的屋頂造型,隱喻權力的象徵。

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徐明松認為,王大閎在建築史上的地位,除了是把中式建築與西式建築融合外,在戰後台灣物資貧乏下,要以有限材料蓋出國父紀念館,非常難得,「國父紀念館雖然蓋成中國式屋頂,但下方沒有太多裝飾性的元素,是現代建築結合傳統的代表」。

不過王守正提到,王大閎最大的遺願是未能完成登陸月球紀念碑。登陸月球紀念碑的創作,源自王大閎的太空夢,1967年王大閎就完成登陸月球紀念碑設計案,1969年阿姆斯壯左腳踏上月球第一步後,「登陸月球紀念碑」隨之完成最後設計。

高252.71呎的純白紀念碑,象徵月球與地球之間的最大距離252710哩,紀念碑由兩片高窄的碑塔組成,內部圍成一間紀念堂,灑落的陽光來自上方一道直直挑空至頂部的窄縫,創造出有如教堂般的肅穆。

王守正表示,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有意推動完成登陸月球紀念碑,希望藉由後人的力量,完成王大閎生前的夢想。(編輯:陳清芳)107052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