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再難也要堅持 徐嘉彬:博物館就該活得精彩

2018/2/24 15:06(8/9 21:4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台灣花磚文藝復興系列3(中央社記者謝佳璋、黃鈺嵐嘉義24日電)台灣花磚古厝由一群搶救花磚、力求保護台灣老文物的年輕團隊創立,但理想總得遭逢現實考驗,透過文創發展以及尋求政府協助、企業支持,他們在堅持低商業化的經營模式下,打造溫暖精彩的花磚博物館。

位在嘉義市林森西路的台灣花磚古厝,近期在許多媒體上頻頻曝光,成為民眾造訪嘉義時的人氣打卡景點之一,每到假日,小小的展示空間內總是擠滿慕名而來的人潮。

一推開門,兩邊牆上滿是色彩斑斕的花磚,清楚體現詩人徐志摩那句「數大便是美」,鮮豔色澤完全感受不出這些都是歷經百年歲月滄桑的老文物。嵌在木框中的花磚圖案多變,各式鳥獸、花草、水果、幾何紋樣總感覺有些遙遠,卻又帶點熟悉。

也許那是你我幼時朦朧記憶的一部分,那些在老家古厝一隅、被淡忘的一角的小東西,如今卻以排山倒海之姿攤在眼前,成為串起現代與早年台灣社會文化的關鍵。

源起於英國維多利亞瓷磚,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後大量仿製外銷,並於日治時期引入台灣,讓台灣發展出屬於自己獨特的花磚文化。

原先只想著搶救、保存花磚的台灣花磚古厝創辦人徐嘉彬等人,2015年因緣際會得知林森西路上這棟見證台灣繁盛林業史的百年歷史的木材行恐遭拆除,決定將其買下,改裝成花磚博物館,讓兩段歷史在此交織。

徐嘉彬希望打造的,是民眾容易親近的、讓大家感受到溫度的博物館,同時包含許多扎實的台灣歷史記憶、文化內涵,「這是我們比較引以為傲的」。

「我們是台灣最窮的博物館,應該是。」徐嘉彬笑著說,所有館藏都不是花錢購入,所有館藏都是一片片親手救回來的,「它是有感情、有溫度的博物館。」

就連改建成博物館的老屋本身,也是徐嘉彬斥資新台幣1500萬元買下,雖然當時透過嘉義市政府獲得「舊屋力」專案資助,但徐嘉彬表示,30萬元補助真的也只能說是杯水車薪,可能一、兩天的維修作業就花完了。

徐嘉彬等人研究也營救台灣花磚20年,累積起來的史料及知識量相當豐富,儘管迫不及待想向眾人推介,但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依然存在。

即使台灣花磚古厝擁有龐大資料庫,但該如何將這些資料更好地展示在大眾眼前,他們也仍在摸索進步。

徐嘉彬說,就像他想把大量的老照片數位化,那又是一份龐大的支出,不得不承認,那些資源成本都需要外界支持。

目前參觀台灣花磚古厝僅收取清潔費新台幣50元,且可折抵館內消費,古厝內導覽也屬免費服務,可說是相當親民的博物館。但在推廣花磚文化的理想面與博物館經營的現實面之間到底該如何平衡,確實讓徐嘉彬等人花了不少心思。

搶救花磚費時費力,徐嘉彬表示,如今民眾走進花磚古厝所見的很多成果,並非馬上就做出來的,那是一個冗長的過程,集合眾人之力投入近20年所累積而成。

徐嘉彬說,也因為時間夠長,所以過去那段歷程沒有大家所想的那麼艱困,當時資金壓力沒有並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龐大,「搶救一棟老屋雖然一次可能要10萬,但那未必每個月都有。」

「開了博物館之後,那就不一樣了。」徐嘉彬邊說邊露出帶點無奈的笑容,如今同時肩負花磚搶救及博物館營運,著實讓徐嘉彬感到蠟燭兩頭燒。

包含古厝維修、人事等成本,徐嘉彬表示,花磚古厝每個月固定支出約要數十萬元,就算目前團隊所有人的月薪加起來,可能都還不足以應付博物館每個月的營運。

徐嘉彬說:「開了一個博物館我才發現,台灣的博物館在沒有企業跟政府的支持下,是不可能存活的。」

2016年法國教授到訪時,除了對台灣花磚古厝館藏感到驚豔,其實也曾提出讓古厝藏品到海外布展的想法,或是由古厝方面邀請他們帶著歐洲花磚到台灣展出,但徐嘉彬只能尷尬告訴對方:「我們沒有錢。」

布展自然是需要相當經費的一件事,而平時針對宣傳影片的建置、人員導覽的訓練、花磚圖騰數位典藏的目標等,這些接踵而至的資金營運壓力,讓台灣花磚古厝不得不努力延伸觸角,積極尋求各方資源,盡量避免從參觀來賓身上「強制付出」。

2017年,他們在短短數月間透過募資平台募得500多萬元,是最初目標值15萬的30多倍,但這看來亮眼的數字對台灣花磚古厝而言卻仍是賠錢。

光是花磚再製的技術研製,2017年就投入至少400多萬元,經歷反覆測試、失敗等過程,還有博物館每月固定支出、藝術開發、不變的花磚搶救作業等,投入資金其實遠超越募得金額。

儘管在台灣開設、維持一間私人博物館難如登天,徐嘉彬和團隊成員並未輕言放棄,近期並與嘉義市政府洽談合作,預計逐步讓台灣花磚古厝朝「地方文物館」發展。

徐嘉彬說,就類似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那般,盼讓台灣花磚古厝在國家幫忙之下成為一個健全的博物館。「博物館必須要很健全,才有更多的專家有辦法進來、才有辦法做得很好。」他強調。

同時,徐嘉彬也著手與企業展開策略聯盟,近期上架的一支廣告也是其一,盼透過適度商業化的陪襯,讓花磚能有更多機會走入民眾生活。

徐嘉彬的團隊更積極開發文創產品以支援經營。徐嘉彬說,「我們希望藉由我們的文創去支撐博物館的運作、藝術的創作、花磚的保存。」

台灣花磚古厝裡看得到的小型產品,還有已被飯店、咖啡廳等採用的花磚飾品,以及已能大量生產、實際運用在建築上的上釉瓷磚等,徐嘉彬等人一步步腳踏實地前進,讓花磚在台重生,更將走向國際。

「博物館就是得要活得精彩。」徐嘉彬強調,博物館不能低調,不精彩的博物館就沒了存在意義。徐嘉彬從嘉義這幢古厝邁步,致力讓博物館在台灣開得精彩,對外則盼代表全台灣的花磚文化,讓世界為之驚豔。1070224


延伸閱讀》 守舊更要創新 徐嘉彬盼打造新世代花磚文藝
延伸閱讀》 堅守台灣花磚夢 徐嘉彬:熱情會熄信念不滅
延伸閱讀》 百年歲月絢爛依舊 淺談台灣老花磚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