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唯一中文書店 季風書園開幕湧現人潮
(中央社記者石秀娟華盛頓4日專電)華府唯一的中文書店「季風書園」1日開幕,門口處掛上新標語「風有聲、鳴自由」。美國智庫學者、中港台讀者迫不及待來找書,在這相遇、交流。負責人于淼說:「這就是我期待當中的場景!」
于淼2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書店的新標語是「風有聲、鳴自由」,「我們想表達的是,季風製造回音,而這是自由的聲音」。
于淼在2012年接下中國學者嚴搏非在上海創立的「季風書園」,將書店經營成上海的文化地標,以文史哲類別的書目為主,並常舉辦探討社會議題的講座,廣受歡迎,2018年卻因政治壓力,被迫結束營業。
上海「季風書園」歇業前,牆上貼滿讀者不捨的留言,于淼、太太謝芳悉心保留這些紙條,如今他們重現在華府書店入門的牆上。當時有讀者期許,這只是短暫告別,未來能再重逢。6年後,終於盼到季風在華府重生。
于淼說,他花4個月籌備,剛開始只是認為,華府需要中文書店,以滿足讀者需求,同時他也能更瞭解當地社群,倒沒有特別要回應過去。開幕後很多老讀者來支持,說讓他們勾起很多美好回憶,「我心裡一直埋藏的東西也被呼應出來」。
「可能我內心一直有一個願望:一個書店被動結束,我不希望它成為終點。我希望這個故事未完待續,現在可能就是待續的機會。」
于淼說,中國這幾年出版、自由表達的空間持續受壓縮,這是很多人選擇離開中國的原因之一。他關掉上海「季風書園」後,與謝芳帶著小孩到美國。他已完成攻讀政治學碩士,目前繼續唸英文文學,仍是大學部的學生。
「季風書園」開在華府的杜邦圓環(Dupont Circle),附近有許多政策研究智庫,隔壁就是已有數十年歷史的知名獨立書店Kramers。
于淼說,從商業角度或投資回報率,現在開實體的書店可能不是好選擇。但他希望書店能成為公共文化空間,體現更大的公共價值,「我希望人和人在這可以相遇、交流、進行知識分享、獲取更多的思想資源」。
于淼已經安排9月份的3場講座,也希望未來能邀請台灣、香港作家。
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孔明尚(Michael Cunningham)開幕隔天就到「季風書園」買書。
孔明尚說,他從朋友那得知書店開幕的消息,覺得真是太好了,「我們等中文書店,華盛頓等中文書店等了很久。」
孔明尚說,美國學者有很多不錯的中國研究著作,但看不到中國作者的書「還是有很大的漏洞」。兩岸關係部分,很多英文書也寫得很不錯。但是關於台灣部分,沒有多少美國學者在研究,「光看英文的資料,其實會少很多東西」。
孔明尚指出,要瞭解台灣的政治發生什麼事,需要看中文資料、中文的媒體。如果不會讀中文、或者讀不到中文資料,沒辦法真正的了解。
「我最近幾乎每次去台灣時,都會先逛幾個書店,把我需要的書買回來。現在去台灣可以帶小一點的行李箱,在這裡直接買或訂購。」
中國藝術家修明說,獨立書店在中國越來越難經營,很多書店被迫關門。在中國人的心裡,自由民主的理念一直在擴展,不會熄滅。「季風書園」在華府重生,等於在向不合理、不公平的政治現狀「表達不屈服、不妥協的態度」。
從中國到美國唸書、就業的愛麗絲(化名)說,「季風書園」在上海有很多讀者,年輕一代都追求更多自由、更少限制。她自己是到波士頓唸書後,才知道中國曾發生天安門事件,對她衝擊很大。她期待在書店的論壇認識更多朋友。
2年前從香港到美國唸書的蘇查哈爾燦(筆名)說,香港實施國安法後,不再有辦講座、文化交流的環境,今年初香港的見山書店結束營業,標誌香港民間書店、公共文化的衰落。「季風書園」多年後重生,期待香港也能再擁有自由。(編輯:高照芬)113090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