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美智回顧展:建構和平反戰世界觀的12年德國歲月

推薦閱讀
館內正在舉辦的,是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首度在德國的大型回顧展。127件作品橫跨近40年創作歷程,來自31個國際機構與私人收藏,是奈良在這片對他意義深遠的土地上,最完整且重要的一次展出。
策展人薩曼尼(Daniel Zamani)告訴中央社,展覽未採線性編年方式,而是以「孤獨與安全感」、「音樂與童年記憶」、「和平信念」等主題,邀請觀眾從不同角度理解這位在全球畫壇占有一席之地的藝術家。
用日記與自己對話,藉創作和外界溝通
1988年,28歲的奈良美智離開日本,隻身飛往兩德統一前夕的西德杜塞道夫,考入當地藝術學院就讀。推著塞滿畫具的手推車,搬進一間老舊公寓的閣樓,他在語言不通、文化疏離的陌生國度裡,以畫筆築起自己的堡壘,展開長達12年的德國生活。
奈良在日本連載專欄「小星星通信」中曾提到,一開始的留學生活讓他想起年少在青森度過的日子--總是一個人埋首畫畫,畫完後再拿給人看,以確認自己是否存在於這個世界。
在德國,他養成寫日記的習慣,經常一個人窩在閣樓裡與自己對話,將對生活的思考與情緒記錄下來,也畫下日常瑣事與童年回憶。他說:「我想把過去的生活感受切得很碎很碎,再一點點拼湊回來,拾撿那些童年孤獨的時光。」房間裡沒有畫布,他就把畫畫在紙箱上,這些即興而生的紙箱畫,後來成為他創作語彙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雖然和同學能閒聊互動,但語言壁壘仍讓奈良難以參與課堂上的理論討論。他形容自己時常像一隻被遺棄的貓,靜靜地躲在角落裡不出聲。也正因如此,他更加思索如何透過繪畫這個人類共通的語言來表達自我。
他說:「如果無法用語言與人交流,那就只能靠作品讓別人理解你。只有那些真正願意了解你的人,才能透過你的作品與你建立友誼。」
德國12年歲月,建構和平反戰世界觀
儘管有許多需要獨處的時刻,奈良在德國並不是「孤單的外國人」。他與各國好友結伴旅行,與同學安妮特搭便車一路向東前往柏林,也曾陪好友海依克返鄉回到南德的老家。那是一段自由、混亂,也豐富多元的30歲年華,在鐵幕剛倒塌的歐洲,他四處旅行、觀察世界。
留學第3年,他搬進學生宿舍,認識了不少越戰後來到德國尋求庇護的同學。奈良時常參加他們在宿舍裡舉辦的聚會,逐漸對「戰爭」這個抽象概念有了更真實的體會。2000年離開德國前夕,他在一篇關於運動比賽的日記中寫道:「我不想被國家綁住。如果有必要綁住,我想被超越國家和民族的世代所綁住。」
「正因為世代不是永遠的,所以才會產生在過渡下活著的感覺,也才會產生對下一個世代的愛。即使是與自己的驕傲與懦弱戰鬥,也想要感謝地球。」這些來自日常、友情與旅行累積的體悟,最終也在他日後筆下孩童的眼神中,轉化為一種溫柔而堅定的和平語言。
展覽入口處,觀眾不會首先遇見奈良筆下那些怒視觀者的小孩,而是進入一個帶有悲傷與靜謐氛圍的空間。策展人薩曼尼透露,這是奈良親自設計的動線,他希望以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創作的In the Milky Lake作品為展覽起點。
「這是他在故鄉地震後畫下的第一幅作品,一名孩子沉入乳白色湖水中,只露出綠色T恤與面容,帶著哀傷卻堅定的眼神。」薩曼尼說,與早期較為叛逆的作品相比,這幅畫更為內省,體現奈良從對抗走向療癒的創作轉折。在面對悲劇之際,他仍試圖理解與安慰這個世界,是展覽中,最打動他的作品。(編輯:唐佩君)114041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