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政府發債救經濟 學者稱將擴大財政黑洞
(中央社台北25日電)土地出讓收入不如預期,發行專項債成為中國各地方政府籌措資金用以投資建設的重要手段,中央也將其視為今年下半年刺激經濟的財政重點。然而財政學者認為,專項債加碼將擴大地方債務。
中國地方財務缺口不斷擴大,然而在經濟趨緩、降費減稅等振興措施陸續出爐、土地出讓收入大幅衰退等壓力疊加,如何「開源」成了地方政府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
中國新聞周刊、第一財經報導,地方政府為了填補缺口使出渾身解數,其中發行專項債成了籌措資金並帶動投資的重要手段,甚至連近日舉行的中共政治局會議中,都指示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使用,以及有效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
然而在加快發債的同時,債務率也將連帶提升,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示警「不應再擴大地方債,尤其是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不應再加碼」,因為符合條件的項目並不多,再增發作用不大。
與其增加地方政府的債務率,劉尚希認為應該將剩下的指標轉化為國債,優化槓桿結構,由中央統一實施。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的觀點類似,在中央和地方財權、事權無法配合的背景之下,加上過去兩年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降、隱性債務擴大,使得地方政府的償債壓力偏高。與此同時,中央政府槓桿率偏低,2023年第1季末僅為21.4%,較國際水準低,具備較大的債務擴張空間。
報導另引述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溫來成分析,目前地方債餘額明顯高於國債餘額,從債務管理角度看,中央財政可以與貨幣政策相配合,這對管理債務有較大進退空間;從國際的角度分析,主要國家的債務也是以中央債務為主,地方債規模相對較少,債務融資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擔。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張牧揚提到,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是否擴大,一方面需要看地方政府負債率,另一方面需要看是否有足夠、適合的專項債專案,能達到收益與融資平衡的項目,而這樣的項目數量是有限的,「一些地方政府對收益進行美化的專項債專案,可能在5到10年後會產生一定的風險」。(編輯:吳柏緯/唐佩君)112072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