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回顧抗疫 網文指批判病毒共存論讓中國錯失一年

2022/12/11 18:03(12/11 18:5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台北11日電)中國近日大幅放鬆COVID-19疫情防控,民眾回顧這3年抗疫歷程,認為去年8、9月輿論對「與病毒共存論」的批判與對專家張文宏的人身攻擊是一個轉折,導致中國錯失近一年的時間準備應對。

一篇名為「錯誤批判張文宏和共存論,讓我們失去了一年」的文章8日出現在中國的社群平台,獲得不少網友轉發,但目前已經被刪除。

文中最主要的觀點,是認為中國早在2020年下半年就基本上已經確認了COVID-19的病毒會是常住病毒,所以一開始的策略是加快研發疫苗。

但是2021年8、9月份全網出現對「共存論」批判,甚至對提出「世界要學會與這個病毒共存」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人身攻擊。文章說,當時仍是Delta病毒株且死亡率較高,但相關批判導致無法理性認識現實並為「共存」積極準備,否則「仍然是可以在年底的時候調整(防疫政策)的」。

文章並回顧過去中國抗疫的歷程:

2020、2021年,中國堅持以動態清零對抗疫情,當時社會情緒整體樂觀積極,也有從中受益。

2020年下半年基本上就已經可以確認「病毒不會消失」,當時的策略是加快研發疫苗,寄希望於在打過疫苗之後開放。

2021年年中,南京、揚州等地疫情陸續爆發,仍大力推動打疫苗。同一年,全網出現對「與病毒共存論」的批判,並上升到了對張文宏本人的人身攻擊。

2022年元旦前後,浙江和西安等地先後暴發疫情,並進行嚴格封控,西安還創造出「異地轉運隔離」,以此實現主要城市社會面清零。

春節前,Omicron病毒變異株在天津開始出現,但是很快被壓下去了。接著又在吉林、深圳和上海先後爆發,深圳以大規模全員核酸和常態化核酸的做法,很快壓制病毒蔓延。

3月中旬,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要求輕型病例集中隔離而不需入院,並放寬出院標準。

另一方面,曾力求「精準防控」的上海,終究在3月26日做出分區封控的決定,之後經歷了2個月的封城、部分地區甚至達到3個月。其間出現了大量的惡性事件,這也導致一些人開始要求改變防控策略,將重點轉向重症救治。

文章認為,上海作為有全國影響力的城市,被封城是一個標誌性的轉折點。「上海都可以封,還有什麼不能封的?」之後各地再次出現了一些比較過火的防控措施,大範圍的全員核酸篩查也成為各地的統一動作。

上海解封後,成都等多地仍持續出現疫情,但透過嚴格的封控和頻繁的核酸篩查壓下去了。期間,貴陽封控和轉運強制隔離的巴士翻覆,造成27人死亡的車禍,引起很大的反彈,民眾質疑「清零勝過人命」。

而在西北地區包括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因為沒有能力迅速壓制疫情,更是遲遲無法解封。

11月,官方提出優化防疫20條措施。文章認為,隨著廣州、重慶和北京先後大規模暴發,官方不得不改變防疫政策。

12月,官方公布新的優化防疫新10條措施,不再提動態清零。但各地傳出有需求的民眾買不到藥、醫院人擠人等。

文章認為,去年下半年隨著Delta疫情此起彼伏的爆發,已經開始讓防控變得越來越難;在Omicron開始流行之後,實際上已經不可能延續過去的策略了,不僅是地方上人財物力都已經到了極限,而且反對的聲音也越來越強烈。

文章說,今年2、3月以來,沒有及時根據病毒變異的情況調整策略,帶來了今年比較多的資源浪費,而且大規模的長期封控也對一些企業和民眾造成較大的影響。「最重要的教訓毫無疑問是沒有真正做到因時因勢調整策略,沒有做到敵變我變最後變成了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編輯:張淑伶)111121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