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執政10年 兩岸關係戴上民族主義大帽
(中央社記者呂佳蓉台北8日電)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主政10年,兩岸關係歷經高峰低谷。上台初「胡規習隨」,後習近平將兩岸政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結合,激盪中國民族主義。
習近平在2012年11月接任中共總書記,開啟習執政。新官上任,台灣問題非優先問題,對台政策奉行「胡規習隨」,當時台灣正值前總統馬英九執政第二任期,兩岸官方互動密切,以中共用語形容,「兩岸政治交往取得歷史性突破」,兩岸交流迎接「高峰」。
在「九二共識」的政治互信下,達成2015年11月7日新加坡的馬習會;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陸委會與國台辦還設立了熱線。
但是,這一上任「蜜月期」沒有太久,台灣政經環境劇變,爆發太陽花學運,點燃了反中氛圍。同時,習近平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國家發展建設的「兩個一百年」,激起了內部民族主義,兩岸民意發生對撞。
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民、共對「九二共識」看法分歧,雙方無政治互信,缺乏有效溝通管道,加上黑天鵝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官方交流嘎然而止,民間交流寸步難行。
於是,中國大陸逐步強調單邊操作、強化主場磁吸、軟硬兼具,並採取帶有威嚇性的反台獨政策措施。這些政策作為,都被包含在一個「大帽子」之下,即兩岸關係隨著習近平權力越來越穩固,對台政策的目標與進程要與他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向而行、為之服務。
2019年1月2日,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的紀念會上,習近平大聲宣誓:「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是影響兩岸關係行穩致遠的總根子,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重申「九二共識」是「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反台獨的立場,並宣稱可一同探索「兩制」台灣方案。
這代表,在大帽子之下,北京的立場堅定不動搖:沒有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就沒有兩岸官方溝通與交流,並且已決定台灣問題的最終安排。
政策上,19大後推出對台31條、26條與發放台灣居民居住證等同等待遇,以及強調「三中一青」的青年交流政策;又有外交戰(奪中華民國邦交國)、水果戰(禁止鳳梨、釋迦、蓮霧等水果與農產品輸陸)、點名發布「台獨分子清單」等威嚇壓制手段。
「一手軟一手硬」、「促統反獨」的胡蘿蔔與大棒腳本輪番上演。
台灣方面,面對中共對台手段的步步進逼與磁吸效應,以及香港歷經反送中與國安法實施震驚國際社會,民進黨政府明確表示拒絕「一國兩制」。
在這些變動之下,大陸仍強調,解決台灣問題的時與勢在大陸這邊,「大陸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與主動權」。
然而,現實層面是,美中格局的競爭結構已然成形,加重兩岸關係當中的美國因素。美中關係之下,台灣問題漸成雙邊關係最大風險。
2022年8月2日至3日,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中共在裴洛西離開後進行圍台軍演、發布台獨名單、逮捕在台灣支持台獨的人士等,將台海局勢推向1996年後危機的高峰,震懾意涵強烈。軍演「常態化」也打破了中線默契。
8月10日發布了「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第3份「對台白皮書」),全面論述中共的對台政策、描繪統一後的藍圖,當中更是大篇幅談論反獨與反對外部勢力干涉。
依據官方與中國學者近來的講話動態,其威嚇工具箱中的「對台法律戰」,恐將是其反獨與反外部勢力的下一階段措施,勢將擾動兩岸關係。
歷經習主政的10年,兩岸政策與以往鄧、江、胡領導人不同的是,台灣問題逐步提上日程,在習近平訴諸的民族主義、偉大復興裡,「解決台灣問題」成為復興「必然」的政治目標。
展望20大,2021年11月19屆6中全會通過的「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第3份「歷史決議」),涉台的部分提出「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標誌習近平對台政策「頂層設計」已然亮相,預估「總體方略」將躍然於20大報告中。(編輯:朱建陵)111100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