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皇帝已長大3 / 失獨家庭成政策悲劇 養老仍是最大憂慮
中國一胎化政策已經走入歷史,留下絕無僅有的一代「政策獨生子女」,或是「非法超生子女」,人數約2億。計劃生育政策曾帶給他們成長中不同的衝擊,如今共同的憂慮則是奉養父母的責任無人分擔。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台北24日電)從「只能生一胎」到「鼓勵生三孩」,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在近幾年已經有很大的改變。隨著政策清理,數百萬名官方認證的「失獨父母」,也將成為歷史的記憶。
所謂失獨家庭,是指那些在一胎化政策下,因各種原因失去唯一孩子的家庭,如果子女在成年後才離世,父母大多沒有再生育的可能,這不只是心理打擊,更對現實的養老問題造成衝擊。
過去幾年,中國媒體上總有關於失獨家庭群體到地方政府部門靜坐、抗議的報導,他們不只要求政府負責養老,還要求賠償。但在當局管控下,近年這類報導已經不見於媒體,「失獨」更成為敏感詞。
走進顧女士在上海郊區的家,她領著中央社記者到閣樓上,那裡的房間終年都開著燈,是女兒生前的書房,陳設都沒有動過。她和先生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對女兒的思念。
顧女士的女兒2016年1月病逝,當時女兒29歲,從診斷出胃癌到離世,僅2個月又13天,過世時孩子才一歲多。這過程短促得令顧女士很難接受。她經常想起女兒過世前說的:「媽媽,你要是想我,就多看看寶寶。」
因為獨生女過世,顧女士和先生在2020年每個月都各有一筆人民幣670元(約新台幣2948元)的「失獨子女費」,這個費用今年又有所調升。據了解,因為顧家的戶籍設在上海,所以這樣的「補償金」水準在全國算是排名前列的,不同地區的補償金並不同。
據顧女士所知,她居住的上海松江區佘山鎮,當地政府關懷的共有30幾個失獨家庭。官方有時候會辦一些活動,邀請這些夫妻參加,或是來電提醒健康檢查。這些當然不能取代失去子女的痛楚,但她認為接受相關服務是理所當然。
「你們台灣,政府不照顧失獨父母嗎?」記者解釋,台灣雖然也會有失去獨生子女的家庭,但政府並未強制計劃生育。顧女士恍然大悟,直說:「對嘛,我們當初是配合國家政策才生一個,它們當然要『負責』。」
她在失去女兒後知道,這類兒女成年後死亡的例子其實不少。顧女士表妹的女兒也是20幾歲時在國外留學被男友殺死,雙親都有拿到補助;但其鄰居兩個兒子死了一個,就沒有拿到補助。如果再生育或領養子女,補助也會取消。
中國究竟有多少失獨家庭,並沒有公開的統計數字。不過,人口學者易富賢曾指出,中國從1975年到2010年共產生了2.18億個獨生子女家庭;此外,2000年的普查數據顯示,每出生1萬人,有360人在10歲前死亡,463人在25歲前死亡,760人在44歲之前死亡。
易富賢以此推斷,現有2.18億個獨生子女中,將會有1009萬人在25歲之前死亡。即使用更保守的估算來看,中國的失獨家庭也在數百萬之譜。
在網路上的「星星港貼吧(討論區)」,滿是這些傷心父母的留言。揀取幾段貼文:「兒子,媽媽沒有辦法了,媽媽來星星港給你說話,這裡有很多已經在天上的弟弟妹妹哥哥姐姐,如果他們看到了,也許會幫媽媽帶個口訊給你,幫媽媽把思念傳達給你。」
「兒子,媽媽和你說一聲,明天我和你爸爸就去辦離婚手續了。沒有你,感情都沒了。」
「兒子,好想你啊,看到了別人結婚的視頻,還是忍不住流了淚水,曾經,媽媽也盼望有一天你能娶妻,媽媽一定要做一個優秀的婆婆,如今,這一切都成了幻想,你走了,這一生媽媽都再沒有兒子了,餘生就這樣熬吧。」
正當中國最早一批獨生子女邁入40歲、成為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之際,也有許多家庭因為獨生子女過世而黯然痛苦。不少當事人認為,這種痛苦外人無法體會,難以言說,也不想接受鄰里親戚的關心;這個情況,大約要到2003年「星星港」成立才有了轉變。
「星星港」最初是由幾個失去獨生子女的父母共同發起組成,彼此關心和分享心情。後來一家殯葬企業提供支持,有越來越多人陸續加入。2008年,星星港的一些家長前往汶川慰問大地震後的災民,迴響很好,這個團體還獲得當年的「中華慈善大獎」。
小蕾(化名)曾有幾年時間在「星星港」擔任志願者。她告訴中央社記者,自己所接觸到的失獨家庭團體,如果夫妻還能生育,都會被鼓勵再生;如果超過生育年齡的,都是在談養老問題。
到了2012年前後,「星星港」的發展有了分歧,有些成員的重點轉向陳情抗議,被官方點名;這讓原本支持此團體的殯葬企業變得謹慎;另一方面,當時中國的網路QQ群組發展很快,許多失獨家庭打破地域限制、各自組成聯繫平台,也不一定要依賴星星港做發聲管道。「星星港」項目於是暫停。
接觸失獨家庭的這些年,小蕾看到兩性差異,也感受到時代變化。
有些家庭,女方超過40歲,因為失去獨生孩子而夫妻離婚。男方離開星星港,再婚、再生育,展開新的人生;女性繼續留在團體中,且需要安慰。但她也遇過,女方超過40歲意外又懷孕,考慮自己體力衰退中,決定不要孩子。
觀念變化方面,尤其在大城市,越來越多人不再覺得一定要「傳宗接代」,這可以從失獨家庭不一定積極詢問領養看出。
失獨家庭面臨的養老問題和「政策剝奪感」該如何解?各種補償都不可能彌補所有遺憾,而這一切或許只能讓時間來解決。(編輯:朱建陵)110122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