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小皇帝已長大2 / 一胎化寶寶邁入中年 照顧雙親負荷沉重

2021/12/24 11:36(2023/4/12 18:3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國計劃生育下的獨生子女現在面臨獨力奉養父母的壓力。圖為北京1對父母帶著獨子外遊。(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國計劃生育下的獨生子女現在面臨獨力奉養父母的壓力。圖為北京1對父母帶著獨子外遊。(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國一胎化政策已經走入歷史,留下絕無僅有的一代「政策獨生子女」,或是「非法超生子女」,人數約2億。計劃生育政策曾帶給他們成長中不同的衝擊,如今共同的憂慮則是奉養父母的責任無人分擔。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台北24日電)中國政府為了推行計劃生育,讓獨生子女家庭可領補貼,但補貼只是一時。當前這批中年獨生子女,兒時為家裡帶來「光榮」,如今則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獨力奉養父母的壓力。

1980年出生的楊喆41歲了,他的獨生子女證上記載著,父母每月能夠因為只生這個孩子領人民幣7元(當時工人的月薪是36元),一直領到他18歲。

楊喆沒有小孩。爺爺生前一直強調家族是單傳,小時候他也會感受到傳宗接代的壓力,但成年後他就決定「做自己」,按照意願不生孩子。與其擔心自己的未來,對他來說,眼前更重要的是父母的養老問題。

他原本工作遠在江西,父母在上海生活,每次回家與他們相處幾天,都可以感受到父母在情感上對他的依賴,但他們身體的衰老成為楊喆更明顯的壓力。

兩年前,楊喆年過70的父親在家跌倒,很久才爬起來;他有心理準備,以後還是要回上海照顧父母。「我的同齡人,照顧父母的壓力特別大。」今年,楊喆終於有機會調到比較近的浙江杭州。

也是獨生子女的張曉靚對此深有所感,「萬一父母生病,關鍵是你沒人商量、也沒人幫忙。」她甚至慶幸,自己在中國大陸的環境中是未婚者,否則和同是獨生子的先生要養4個老人,那將是心理和體力的雙重負擔。

張曉靚出生於1973年,當時已經開始提倡計劃生育但還沒有強制只能生一胎,直到1982年計劃生育政策才被定為基本國策並寫入憲法。由於她的父母之後沒有再生育,所以幾年之後她也有了「獨生子女證」。在那個年代,獨生子女還很少見。

中國政府為了減少人口,曾強制推行「一胎化」政策30餘年,並授予獨生子女「光榮證」,每月給予補貼。(張曉靚提供)中央社記者張淑伶台北傳真 110年12月24日
中國政府為了減少人口,曾強制推行「一胎化」政策30餘年,並授予獨生子女「光榮證」,每月給予補貼。(張曉靚提供)中央社記者張淑伶台北傳真 110年12月24日
中國政府授予獨生子女的「光榮證」,除了記錄每月給予補貼,還標註了家長的避孕方式。隨著計劃生育政策開放至二孩、三孩,獨生子女證已成歷史文物。(張曉靚提供)中央社記者張淑伶台北傳真 110年12月24日
中國政府授予獨生子女的「光榮證」,除了記錄每月給予補貼,還標註了家長的避孕方式。隨著計劃生育政策開放至二孩、三孩,獨生子女證已成歷史文物。(張曉靚提供)中央社記者張淑伶台北傳真 110年12月24日

回顧童年,張曉靚認為自己得到了家人的無限寵愛,但長大後很介意別人將她當作「媽寶」,也不想要一輩子待在父母身旁,幾經權衡,便選擇離南京老家不遠的上海工作居住,請了一名居家保母照顧父母,自己定期返家省親。

2019年,她的母親病逝;2021年,父親也開始較頻繁地進出醫院。原本生活單純的張曉靚,生活中最大的牽掛和忙碌就是父親,除了尋找合適與專業的安養機構外,還必須學習跟醫院打交道,眾親戚耳提面命各種醫院裡的「潛規則」,叫她十分挫折。如果說,各種瑣事已經十分消耗精力,讓她更感到心累的,是沒有手足可以一起分擔精神上的壓力。

父母老去,獨生子女的養老責任越來越沈重。1983年出生在上海的王海明(化名),母親在他年少時就病逝,父親今年65歲,很健康,有一群拉二胡的朋友,生活很豐富。王海敏說:「我還沒感受到照顧他的壓力,但因為只有爸爸一個,我會盡我所能去照顧。」

王海明38歲仍未婚,父親幾年前會催他結婚,現在不太催了。他認為,「如果有哥哥姊姊,他們有孩子的話,我壓力(生子)會小一點。」

在一胎政策下成長的「80後」(1980年代出生者),無論自己是否結婚,受訪者多認為「要生就別只生一個」。

在南京從事媒體工作的王先生擁有一女一兒,他反思自己作為獨生子女的成長過程,想讓下一代有更健康的心理和性格。

張超群2016年生了第一胎,趕上「二孩政策」,隔年他又生了第二胎,「其實就算要罰款,我也要生兩個」,他認為獨生子女會變成「小皇帝」,兩個孩子可以互相競爭和陪伴。他還透露,如果只有一個孩子,意外過世就成為「失獨家庭」,這也是他對於生兩孩的現實考慮。

不過,現實中養育兩個孩子的生活讓他很疲憊,有時難免感慨:「帶孩子太累了,我覺得一個也挺好的。」

這些情景,似乎和其他國家奔忙於父母和幼齡子女之間的「三明治世代」很相似,尤其當前,出生率低,獨生子女幾乎已經是已開發國家的共同現象。那麼,中國實施了30多年的「政策一胎化」和當前全球的「自然少子化」,在影響上有什麼不同嗎?

最早公開反對計劃生育政策的中國人口學者梁中堂告訴中央社記者,其他國家的少子女化是隨著經濟發展的自然過程,這和中國政府40年前開始採取不人道、滅絕人性的做法帶給人們的傷害不同。

梁中堂(左2)是最早預見中國將面臨老齡化問題的學者。(中央社檔案照片)
梁中堂(左2)是最早預見中國將面臨老齡化問題的學者。(中央社檔案照片)

根據網上可查的新華社內參稿件,其中描述,有些地方用野蠻的辦法強制鄉民計劃生育,像是:抄家、封門、毀壞農田、私設土牢關押農民,甚至株連親屬。歷來媒體報導及計生題材的電影中,則有對超生孕婦強制流產、計生幹部因愧疚導致精神疾病等內容。計劃生育史就是一段血淚斑斑的歷史。

梁中堂也是最早預見中國將面臨老齡化問題的學者。他在1979年12月發表的「對我國今後幾十年人口發展戰略的幾點意見」就指出,2015年後,15歲以下的人口要比老年人的絕對數少得多;2個勞動年齡的人口將撫養4個老人和1個孩子,並且還是半數老人身邊無人照顧其日常的生活。

如今再看一胎政策影響,除了老齡化,梁中堂說,獨生子女造成勞動力減少,但遇上機器人自動化的發展,對經濟的衝擊沒有當初預期那麼大。令他不無感慨的是,這項違反人性的政策過去幾十年來成為主流想法,不少人認同這是為了解決貧窮必須實施的政策,無視於與人權的悖離。(編輯:朱建陵)110122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小皇帝已長大3 / 失獨家庭成政策悲劇 養老仍是最大憂慮
172.30.1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