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書店拚顏值 愛書老闆:核心應該是書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特稿)中國大城市近年流行「最美書店」封號,在政府政策支持等因素下,商場裡精緻書店一家家開。但有小書店業者表示,即使經營不易,為了自我精神和實質的獨立性,不願申請官方補貼。
這是一個開書店也要講「顏值」的時代,很多人到書店第一件事不是翻書,而是打卡拍照。由日本建築設計師安藤忠雄設計的上海「光的空間」書店,成為許多書店迷朝聖地,相關照片在社群媒體上經常出現。
而在另一處,獨立書店「遠方書屋」的牆上卻貼了一張海報,上頭寫著:「不是網紅店,不值得打卡……請認真消費」,一語道盡獨立書店店主對現今許多消費現象的無奈。
在網路書店衝擊下,實體書店是個「很難賺」行業,但是2017年上海新增超過20家書店,此趨勢在2018年延續,其中不少是商場內的連鎖書店。看似欣欣向榮背後,並不代表賣書一定賺錢,而是和政府的補助與支持有關。
根據2017年「關於上海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官方將重點扶持一批品牌知名度高、有示範作用的實體書店,並在商業中心、社區、交通樞紐、學區等建設中小型特色書店。
在官方推動下,許多商場以低租金、甚至免租金引進書店。根據上觀新聞,目前全中國86.7%的購物中心引進了實體書店。對商場來說,一家漂亮的書店也有助於引進人潮。
經營小型文學書店12年的亞述(網名)告訴中央社記者,「最美書店」說法出現,就代表書店出問題了。為了因應電商衝擊以及民眾越來越不喜歡嚴肅閱讀,傳統書店不得不更看重表面裝潢。
他說,好的空間設計或裝潢,的確有可能增加書籍銷售,「但無法贏得真正的閱讀者」;他擔心,現在的風氣可能對年輕人構成誤導,以為書店就應該要多大、多漂亮,「書店的核心應該是書」,多數書店的選書主要還是迎合大眾,能提供批判性閱讀的太少。
亞述自己的小書店經營狀況很勉強,儘管如此,他沒有考慮過申請政府補助。
去年,在上海具有文化指標意義的季風書園被迫關門。亞述說,他無法在官方一邊關書店、規範書店只能做哪些活動、小書店放紀錄片還要被查等情況下,去申請官方的補助;而與此同時,政府還要說自己是在營造書香社會。
他說:「就好像你把一批人趕走了,原地建了工廠,然後要付錢請我回來工作,我無法接受。」
無論是在新華書店變身的「光的空間」、上海作家協會和國企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打造的思南書局,還是民營但獲得政府大力支持的鍾書閣,這些炫目的書店內,都免不了擺放多本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相關的著作。
在扶持上海實體書店的「意見」裡,有一條是「引導實體書店採購供應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點出版物」。
有些獨立小書店的業者表示,基於書店屬性,並不希望平台上販售不相干的官方宣傳刊物,這也是他們不想申請官方補助的顧慮。
走在上海的街區,空間設計精彩的書店確實越來越多,但選書的同質性也頗高;歸根究底,在出版審查的中國大陸,所有的書都必然在某個框架內。這個書香社會裡,始終有政府的影子。(編輯:林克倫)108042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