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停產事件 凸顯陸中央地方政策落差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26日電)中國昆山為改善河流水質,對270家企業發出的停產令已暫緩實施,引發兩岸企業高度關注。有學者認為,中國中央到地方的政策必須更有一致性,讓相關政令能有可預期性。
昆山雖然只是江蘇省的一個縣級市,但它聚集全大陸1/9的台資,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百強縣、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市之首」,使其發展和台商有密切關係。
但昆山市政府發布這一停產令,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方向的轉變及台商的處境都具有重要意義。
這項停產令涉及270家企業,要求被點名的企業自今年12月25日到明年1月10日實施全面停產,視吳淞江水質恢復情況決定是否延期。但停產令已暫緩實施。
研究台商發展的淡江大學教授鄧建邦告訴中央社記者,他訪問過的台商企業都很願意配合中國官方包括環保在內各項的政策。但政策指令如果很突然,譬如強迫關廠、要等檢驗通過才能復工,會令企業措手不及,成為經營風險。
鄧建邦說,中國從中央到地方的政策執行必須更透明、更有一致性。然而,從這幾年中國的企業相關政策來看,面對中央政策,地方政府已經愈來愈沒有權宜空間了。
昆山台協輔導會長李寬信說,當地企業付費將汙水排放到處理廠,但最後流進江河的汙染仍超標,顯然中間的過程有問題;吳淞江汙染超標已存在一段時間,不是短時間停產就可解決,解決環保問題還是要讓企業有緩衝。
東莞台協輔導會長翟所領說,台商現在都充分意識到中國已提高環保要求,但在改良、環評的過程需要時間,此外,部分台企老闆人不常在中國,專業經理人不願在任內增加環保成本減少獲利,也造成執行落差。
然而,中國官方對生態環境的要求提高也非一天兩天的事。
為2018年宏觀經濟提出指導意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並對「汙染防治、生態文明」有較多論述,明顯淡化對經濟成長率的要求。
這一路走來有脈絡可循。早在2013年11月,中共18屆3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要糾正單純以經濟成長速度(GDP成長率)評定政績的偏向,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扶貧重點縣取消GDP考核。
海南省昨天確定,明年起有12個地方不但不考核GDP,對經濟開發區的考核中,生態環境保護更列為可負面扣分和一票否決的評估指標。
在綠色發展的要求下,中共中央2016年12月發出通知,全面推行「河長制」,由各級主要黨政負責人擔任「河長」。河長行政級別高,可以跨單位協調環保局和其他部委,加大河流整治的力度。
這次昆山因吳淞江流域水質不佳而發出的停產令,也可視為河長制的工作成效之一。
根據21世紀經濟報導,江蘇省水利廳廳長陳杰10月時曾表示,以化工等行業為重點,江蘇省會執行更加嚴格的排放標準,特別是在重點區域、行業執行國家水汙染物特別排放限值,進一步削減水汙染排放。
一名熟悉環保議題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表示,「河長制」若能成功,很可能會成為中共19大之後治理環保問題的主要制度,以後還可能有「湖長制」、「森林長制」,核心都是讓每個地方領導具體負責每個環境範圍,明確呈現功過,未來從中央到地方的環保政策會愈來愈明確而嚴格。106122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