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的代價
林郁婷成功打下台灣拳擊隊史第一面奧運金牌,回台後幾乎天天都有行程,甚至一天都不止一個行程,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群眾熱情擁戴……
「這門課不需要課本,但涵蓋了很多課目,包括愛、工作、社區、家庭、年老、寬恕,以及最後的死亡。最後一堂課很短,只有幾句話。沒有畢業典禮,只有一場葬禮。」
前陣子去看舞台劇時拿到劇團廣告傳單,坐定位認真一看,才發現《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今年11月竟然又加演了,這不是2011年的作品嗎?竟然能連續演了13年,去年甚至累積巡演超過300場了,刷新台灣劇場界的里程碑,宛如一堂持續進修的人生哲理學。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是美國作家、記者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暢銷著作,記錄他在昔日大學恩師墨瑞‧史瓦茲(Morrie Schwartz)生命的最後幾個月,每個星期二到老師家探望。
這位誨人不倦的老師,罹患無藥可醫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也就是俗稱的「漸凍人症」。面對著死亡一步步逼近,老師不僅自己勇敢面對、窮究其多面的意義,更藉著與學生米奇的談話,一點一點柔軟了米奇因為世故而僵硬的心,讓他重新看待生活。
全書從1997年首版推出後感動全球讀者,銷售超過50個版本,全球賣破1千7百萬冊,更被改編成電視電影、外百老匯與舞台劇。
在台灣,則由果陀劇場改編成同名舞台劇,找來資深劇場演員金士傑和卜學亮主演,兩個男人,一個教授一個學生,站在一個舞台,上演逾2小時有淚有笑的角力對話。
從2011年2月初次登台開始,兩人已經演了13年,同一齣劇、同一個角色,讓演戲演了大半輩子的金士傑在劇團採訪影片直言,《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是他排名第一演最久的戲,卻依舊能津津樂道箇中滋味,一點也不會膩。卜學亮也曾在節目中提及,每回踏上舞台就像去見一個老朋友,甚至心結也會慢慢打開。
劇裡談了「擁抱衰老」。
4字頭接演時,卜學亮嘴裡說著接受變老的台詞,聽老師講:「我幹嘛嫉妒你的青春?我活過你的年紀,你才應該要嫉妒我,我比你多活40年」頻頻點頭,內心卻難以接受。
卜學亮其實拒絕長大,怕老了體力變差就玩不動了,但隨著年齡漸漸趨近花甲,在舞台上也能感受「一棵樹最漂亮的時候是落葉之前」的美,喜歡起現在的自己。
舞台上宛如紀錄片般的故事,像一場「生之追尋」歷程。
墨瑞老師因為疾病,移動變得越來越困難,離死亡也越來越接近,但他卻把身體視為一個殼,是靈魂的載體,反正身體正逐日萎縮成無用的皮包骨,棄之無甚可惜,「安然接受生命,死亡是自然的,我們對死亡大驚小怪,因為我們不把自己視為自然的一部分,我們覺得自己是人類,所以就高於自然」。
而老師更加美麗的論述是:「只要我們可以彼此相愛,並記得我們有過的愛的感覺,我們就雖死猶存。你所曾激起的愛意,都仍留存於世,所有的記憶都還在。你並沒有死,你仍那些你曾打動的人,曾經互相扶持的人們心中。」
金士傑認為,老師的形象就像聖修伯里《小王子》的描述。當小王子與好友飛行員道別時,他溫柔地告訴對方,無須為分別感到哀傷,因為他會在星球上對飛行員微笑,每當飛行員在夜裡仰望星空時,就彷彿看到滿天星星在對他微笑,「老頭子在學生米奇心中也是這樣」。
有生之年,戲裡戲外的人都將逐漸凋零,只是時間快與慢。每多演一年,就等同增長了一歲,金士傑和卜學亮都坦言周遭人事物不斷改變,當他們帶著生活經驗再踏上舞台時,劇中台詞也逐漸和自己的生命揉合一起。
害怕死亡嗎,怎麼不會呢?
但金士傑希望自己能笑著、寬容和平的面對它,就像墨瑞老師一樣,「我用我的方式來經歷我的人生旅程,當我需要的時候我就會去做,當我渴的時候我就會喝水,當我有天是一個秋天的落葉,該落得時候就把它落了。」
這本出版逾20年歷久彌新的書及演出逾10年耐人尋味的戲,為坐在劇場的觀眾、翻閱著原著的讀者,或是舞台上的演員,持續上著名為「生命」的課。「死亡雖然可怕,但是比起不開心地活著,死亡其實算不了什麼」,耳邊彷彿聽到墨瑞老師俏皮的語調,在這條人生路上,我們永遠都是孜孜不倦的學生。